文章内容

安徽大学 - 《安徽大学报》

向年轻人学习

作者:叶华    
2012-11-30     浏览(129)     (0)

  我做了许多年的老师,自然有许多学生,他们喊我老师,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自己进入老境,望着眼前年轻的学生们,我却日益感到,能够当老师的是他们,而自己应 该好好地做一名学生,向年轻人学习,这决 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一般来讲,和人的渐入老境联系在一 起的,是阅历和经验的相对丰富,这对人来说既是财富也是包袱。它有可能使人习惯于过去的轻车熟路,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于多年不变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习惯于过去一切的一切。久而久之,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便不再敏感、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也不感兴趣,有意无意地加以疏远和抵制,以至于最终格格不入。
  近年来,当我和年轻的学生们在一起时,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他们对新事物的敏锐感觉,对新信息的快速获取,对新领域的大胆探索,对新生活的主动尝试,无一不在促使我反省,反省自己是否有变 成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式的人物的可能。我的年轻的学生们求新求变的精神使我明白,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只剩下固步自 封而毫无奇思妙想,对新的东西不再尝试的时候,那便是思想的停滞和僵化,那便是 生机的枯萎和凋零。我感到了这种危险的存在,我要以自己新的存在来消除这种危 险。
  当学生要学会“悟”。我常想,年轻人的求新求变的精神,其深厚的根源在哪里呢? 毛泽东曾以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比喻年 轻人,他们的面前展现的是未来无限的丰 富性和可能性,他们不仅活在当下,更是活 在未来,对未来的憧憬吸引着他们朝前看,往前走,大胆的尝试着一切,在尝试中比较、鉴别、选择,创造着新的生活,塑造着新 的自我。而对于人的进入老年,也有一个常见的比喻,即所谓的夕阳西下,就连最快乐的“夕阳红”的说法,也不过是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演化而来的。在生活中若 只感到来日无多,眼光自然就狭窄了,不再 规划未来,不再渴求新变,对于新事物的大 胆尝试的激情和勇气也就随之消减,过一天算一天,在安于现状中每天重复着过去 的日子。这不是我所希望的生活。我从年轻人那里懂得了,人只有时刻放眼未来,才能 使当下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寻常的值得探究的意义。不管我的未来还有多长时间,都要有一个憧憬来引导,都要有一个理想来支 撑。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的未来是有限的,但作为一个融入人类生命长河之中的个体,他则拥有无限的未来,他理所当然地可以为这无尽的未来创造新的生活。面向这无尽的未来,我要像年轻人那样,以富于展望性的人生态度,创造着并享受着。
(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