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接力爱心承传价值———记我校抗震救灾精神主题讨论活动

作者:□本报记者齐汝林    
2008-06-07     浏览(974)     (1)
□本报记者齐汝林
  抗震救灾中的日日夜夜,那些坚守、自强、担当,那些真诚、善良、博爱,像阳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清纯的山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灾难,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为弘扬这些彰显着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精神力量,展现民族精神超越时代的旺盛生命力和超凡魅力,真正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行动,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校党委指示精神,党委宣传部发出开展抗震救灾精神主题讨论活动的号召,各单位迅速开展了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讨论会等活动,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继承传扬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与思考。全面思考抗震精神内涵,
  净化心灵升华精神
  灾难凝聚力量,灾难孕育生机,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拯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激发和彰显民族精神的过程。主题讨论活动中,教职员工结合实际,对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思考,心灵得到了净化,认识得到了升华。
  环境与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宗念将抗震救灾精神归纳为“四种力量”和“五种精神”。“四种力量”即党和政府的号召力,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民族的凝聚力,党和国家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五种精神”即:以人为本的公民精神,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舍己救人、先人后己的精神。
  在文学院召开的抗震救灾精神专题研讨会上,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将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总结、阐述、深化、升华,普遍认为在抗震救灾中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力量,尤为突出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在多灾多难中顽强发展。
  理工学院党总支书记白成林在学院召开的全体教职工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研讨会议上说,地震摧毁的是房屋,是躯体,但却让中华民族的国魂在灾难中更加强健;不顾危险奋战在一线的温总理,吃苦耐劳积极营救灾区人民的人民子弟兵,爱心浓郁相互携手的后方支援者……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的长期积淀,远远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又一见证,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工作处、团委组织召开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上,24名学生代表踊跃发言,从国家领导人爱民如子、军民一家亲、人民教师舍身忘己、伟大母爱等多方面畅谈了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感悟,以大学生的视角关注着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互助友爱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反观社会进步人民自主,
  昭示信念与希望
  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这些新的内涵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抗震救灾精神,使我们更为深刻和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体认到民族精神在新的飞越中所昭示的信念与希望。
  教务处全体人员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立足岗位、竭诚奉献”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认为抗震救灾精神从四个方面体现了国家的进步与人民的自主: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迸发出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始终关注危机之中的人的生命,始终关注危机之中显现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这些将标注成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二是改革的精神。我们正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中国,我们更要坚定信念,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准确描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真实情态,把真情实况告诉人民,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提供抗灾抢险的科学方法,赢得了人民信任、保持了社会稳定。四是以全局、大局为重的精神。哀悼能表达我们的思念,但不能改变残酷现实。历经灾难,我们更加坚强,坚强地面对现实,化悲痛为力量,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告慰死者,来激励生者。这是回击灾难的最好武器,也是面向未来的最有力支撑。
  理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希莲认为,“国家领导人‘生命第一’的宣言,一切为赈灾让步的策略,全力救灾的行动等让全世界领会到了生命的含义,让那些恶意叫嚣人权的国家和个人哑然,也正是因为国家对人权的高度尊重,才有了今天的高度团结和全民赈灾”。
  文学院师生讨论得出,温家宝总理题“多难兴邦“是抗震救灾精神最好的注脚、总结和预言。站在更高点,从日本的救援队、巴基斯坦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大家还要将“爱”超越集体、上升到人类的世界的高度。抗灾中充分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在进步,世界在进步。
  传媒技术学院马思捷同学说,以往“80后”、“85后”甚至“90后”的大学生常常以“自我膨胀”、“自我为中心”的刻板形象出现,然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的大学生们,在炽烈的感情背后,更多的是爱心和理性。生命的逝去能唤醒对青春和生命的尊重,善待生命就是善待一切,因为所有的一切在人的生命面前都苍白无力。当代大学生以珍爱生命的名义,在灾难中一起成长。
  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学习工作支持救灾
  “好的精神,就不能让它沉寂,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理工学院党总支书记白成林在教职工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研讨会议上提出的口号。本着这个口号,学院各班级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班会、党员责任田抗震救灾精神研讨会等也将相继开展,确保让抗震救灾精神遍撒学院,走进师生的日常生活。
  为了缅怀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英雄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工的师德教育,思政学院召开全院教师以及学生各支部大会,开展“让师德在岗位闪光”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活动,号召全院教师学习英雄教师临危不惧,保护学生的英勇献身精神;学习他们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奋力抢救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大灾面前,化悲痛为力量,振奋精神,不屈不挠,迅速投身重建校园,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自强不息精神。要求全院教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四点希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争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楷模,为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成立抗震救灾精神宣讲团,以“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灾区人民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祖国富强,党的领导为抗灾保证”为主题,深入到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各班团支部中去,把抗震救灾精神传递到每个外院学子心中,在外院乃至全校掀起学习抗震精神的高潮。
  农学院毕业生学生干部组织成立了“自律工作委员会”和“毕业生抗震救灾委员会”,协助学院老师处理2004级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安排工作,同时,组织毕业生将自己的被褥、书籍等进行统一收缴和整理,捐赠给灾区的孩子,以多种形式向四川震区的同胞献爱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毕业。
  “多难兴邦,灾难挡不住我们民族前进的脚步,我们的民族精神将得到空前的弘扬”,校团委书记李合亮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珍惜青春,勤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用实际行动守卫四川,守卫中国”,校学生会主席孙泽浩的发言道出了广大团员青年将抗震救灾精神化为学习工作动力的心声。
  管理学院韩宗凯同学说得好,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我们大学生,就是成长中的人才。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加快我们自身的成长,学成报效祖国的本领,应该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也是对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的支持!
  “遇事冷静,沉着应对”、“心系四川,重建家园”、“做好本职工作,让家人放心”———环境规划学院董杰、张保华、翟胜三位老师做客第18期“东湖之约”时,分别用内心的一句话向观众表达了自己的感念与希望。他们表示,要以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尤其是英雄教师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以维护学校稳定为首要任务,以学校发展为最终目标,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人民教师。
  透过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正爆发出比千百个原子弹更有威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坚毅如铁、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透过抗震救灾,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自主,看到了政府力与社会力互相信任、良性互动的趋势。磨难与挑战也给我们提供契机,抓住契机,接力爱心,传递价值,让充沛的中国社会力凝聚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仍将充满挑战的前行道路上,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