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禅心题贝叶
作者:杨水远
每一处佛寺,必有楹联。佛寺楹联或如真言,给人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或以超然态度,不沾凡俗之气;或以出世之姿,看破人间百态。一副小联,往往直指人心,意味深远。
在长沙开福寺,有一妙联。上联道:“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下联为:“法钟撞破麓山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此联有三妙,一妙在以声入联。“觉”为斋鱼敲击之声,“空”为法钟撞击之音,同时又为佛教术语,佛教所说“觉”,有觉悟之意,“空”为佛教徒修炼境界,也是佛看万物之眼光。佛典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二妙妙在解悟佛典真意:“先觉后觉,无非觉觉。”、“色空相空,总是空空。”三妙在环境描写清幽旷远,禅意朦胧。青碧的湖面倒影着的一轮素月,在斋鱼觉觉的敲击声中撒落在群山之外,岳麓山上的云霭在法钟空空的撞击声里,微微震荡。如是,全联纳禅意于天地之间。撰联者心胸之博大,禅悟之高深于此可见一斑。
有的佛寺联语,却在禅悟之外,融入道家无为之旨,则佛道交融,更显精妙。如清代何元晋为新都宝光寺所撰之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和尚,自称世外人,方外之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法”,佛教用语,有规则、规律之意,“法无定法、非法法也”,世外人处事融通,无可无不可。天下之事,纷纷扰扰、了犹未了,看破者,则多遁入空门,皈依佛门,终于不了了之。好一个“不了了之”,是无可奈何,是如血控诉?恐怕交相参半。生活中,我辈以俗眼观天下事,是否也觉“不了了之”之高妙?以入世眼光观之,其事终究未了;以道家“无为”观之,无为无不为,不了无不了,相互印证,则知佛道原本相通。与此联相近者,成都文殊院有联曰:“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除去上述所说妙悟之联外,佛家往往道参万物,正如《祖堂集》卷三中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些高僧的禅偈,居士的诗词中往往以物证道,在景物描写中参禅悟道。在我家乡湖南新化梅山古寺就有一联云:“山径有尘经雨洗;寺门无锁任云封。”将方外人闲云野鹤、无拘无束之趣化入联中。台湾彰化清水岩有联语:“丈室春深,花影泉声俱寂;云林昼永,松风莲梦同清。”此联让人想起流传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但王勃为文学家,作文学语,工则工矣,但与此联相较,则觉灵气顿无。诸如此类者,还有潼南大佛寺联:“荦确丹崖,几点扁舟依古岸;玲珑皓月,满天星斗映波间。”……
佛家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无论心归何处,到底事归红尘,故而佛家对凡俗之人多有劝谏之心,在联语中也有所体现,在嵩明海潮寺有一联云:“上第一峰头,到处皆当撒手;空大千世界,看来尽是忘机。”以“撒手”“忘机”警劝世人不必苦苦追求本已不需要的东西,该撒手的还需撒手,何苦自我折磨……
中华寺庙,不知凡几,禅联更是不可数,其意蕴之丰富,足以震撼人心。我于读书旅游之中,偶得一妙联,则大喜而抄集之,平时偶尔观之,则心澄意静,杂念尽除,足见禅语楹联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