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一切宏大叙事,必回归于人本坐标。
从“美丽中国”到“美好生活”
作者:邓海建
“美丽中国”出自胡锦涛同志所做的十八大报告,眼下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络热词。在百度输入 “十八大美丽中国”关键词,能找到相关结果约1610000个。显然, “美丽中国”触动了网友最柔软的神经,引发了网友最深切的期待。在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网友热评如潮。
“美好生活”出自习近平同志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就职演说”的记者见面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香港《大公报》11月19日发表评论文章这样描述中国民众对这种朴实的口语表达的亲切感:一位北京的的士司机操着满口“京腔”告诉我:“这几年从来就不听什么报告讲话,但是这回,嘿,邪门了,这回他讲的(指习近平在见面会上的演讲),我打开车载Radio,竟然从头到尾听完了!您说,怪不怪?”
少见,所以才多怪。几个媒体朋友在闲聊十八大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也恰恰是语言的变化。中国人很讲究语言,不仅因为有“以辞害意”的教训,更相信“言为心声”的古训。打动人心、与时俱进的语言,本身就具备无尽的正能量;而执政党的文风,是党内精神状态、政治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些年,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话语体系,其中就包括执政党的话语体系。早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就提出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而去年的5月,习近平更是进一步对改进文风提出“短、实、新”三方面的要求。
我们看重语言,是希望语言能真的成为沟通的桥梁,在公权与私权之间,在官场与民间之间。真诚的语言是有温度与广度的,即便是娱乐新闻里的“TVB体”,一句简单的“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也能在关键时刻扮演“疗伤”的角色。过去的十年,中国是辉煌如斯:譬如经济年均增长10.7%,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编织起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构建了社会保障新格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8倍,迎来生活水平新提升……但一些问题仍有待纾解,譬如收入分配、户籍改革、经济转型、生态环保等,如何寻找到民生与民本的“最大公约数”,到了“深水区”,更需要对话与沟通,倾听与互动。
我们看重语言,是因为它的嬗变往往意味着权力的转身,起码是价值旨归的调整。法语地区主流媒体《时报》称,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习近平的就职讲话务实、易懂、贴近百姓,没有回避问题,也无空洞乏味之语,受到民众欢迎。语言变化了,内容就变化了,实话意味着不能避重就轻,真话意味着不能天花乱坠。正如习近平所言,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短短几句话直抵人心,不过是因为站在人民的语境之内,关注了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环境等诸多社会热点问题。此番表态,不仅指向十八大之后的官方话语,更指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权力作为。
这几天,“美丽中国”概念已经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而“美好生活”也屡屡出现在地方版的舆情生态中。一切宏大叙事,必回归于人本坐标。从“美丽中国”到“美好生活”,在中国的话语平台上,似乎正在完成从集体记忆向个体感受的嬗变———中国人不再是大红大绿中的一抹艳色,而是鲜活的名字和性格分明的面孔。他们或者离开,他们或者存在,他们或者将来……但他们一定不是虚化的“他们”。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喜怒哀乐,他们有悲欣交集的春夏冬秋。
也许每个人在这种变化背后,都会在内心道一声:加油中国!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