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 《飞行学院报》
郑孝雍“家访”通航维修一线
10月16日,四川连日深秋的阴霾天气突然放晴。我校校长郑孝雍携机务处处长冯世榕等一行到学院下属的飞机修理厂调研。
在修理厂装修一新的会议室,“通用航空器维修基地”的金字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
始建于1956年的修理厂主要从事飞行学院训练飞机的翻修和修理,包括活塞发动机及其部件翻修和修理、螺旋桨翻修和修理、航空器部件修理、机械加工等。
根据飞行学院“6321”规划,“12.5”期间,学院将把修理厂打造成全国最大、最强的通用航空维修基地。
今年,郑孝雍到修理厂类似的“家访”还是首次。根据校长的工作习惯,这是修理厂安全态势较为平稳的一个好的信号。
修理厂厂长赵成荣、厂党委书记姜功的工作汇报印证了这一点:
2012年开年以来至今,工厂生产任务饱满,稳中求进,没有发生一起人为差错。工厂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效益,保证了安全,满足了飞行学院下属四个分院的维修需要。共完成了12架TB-20飞机大修、4架小双发大修、8架塞斯纳172飞机损伤修理,1架对外飞机修理的任务。
汇报交流中,郑孝雍用“点多、面广、分散”来描述修理厂的工作特点。
据负责生产的杨荣炉副厂长介绍,修理厂承担着飞行学院下属四个分院的对内维修任务,以及包括上海、青岛、佳木斯等在内的对外维修任务,维修点多达十个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修理厂全年出差达60—70批次。
以距学院最远的洛阳分院维修点为例,有的职工一年中在洛阳驻修的时间最长达200天以上,其中20%左右是女同志,50%以上是年纪较大的职工。
电话采访中问及对离家远,生活不便的工作条件的看法,这部分职工态度出乎意料地平静淡定,他们不约而同而说,“这是学院教学训练的需要嘛。”
更多地,修理厂的职工们幸福地谈及的学院事业的发展、工作条件的改善、待遇的提高。
一名飞机修理车间的职工告诉记者,现在,工作的场所都安了空调,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工作起来很舒心。
汇报中,厂方提及最多的是“安全”和“质量”。
“安全第一,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安全和生产,安全和速度效益的关系”是修理厂的指导思想。
修理厂维修工作的从“四防”延伸到“五防”———防发动机空中停车、防起落架放不下、防操纵系统失灵、防人为差错、防整机断电。
安全运行方面,工厂开展了SMS(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继续深入开展“两反一防”———反随意、反违章、防差错。
“识别风险,掌握风险源;防止风险,控制风险源,是SMS体系建设的核心”,赵成荣介绍说,“通过全厂职工从上到下的参与,一共梳理出700多条风险源。此项活动也是全厂职工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活动。”
修理厂的SMS体系建设也经过试运行,逐趋完善。
据悉,修理厂成立了专门的安办和技术科。安办的职能是按照维修工作程序对全厂职工进行业务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复训;技术科则对复训进行考核。
谈起考核结果,杨荣炉说,考核的目的不是要考倒职工。大部分的考题是图文并茂的选择题,意在通过培训和考试,加深职工对很多应知应会的安全基础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杨荣炉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简单的保险丝连接动作,连接的角度和打花结就很有讲究和规范。而往往是这些应知应会的基本细节,容易被人忽视。
修理厂通过系列的安全专项整治,抑制了不安全势头,形成目前较为平稳的态势。
郑孝雍很认真地听取汇报的每一个细节,不时给出中肯的建议和点评。
当他听到汇报中“评估修理”这个新名词时,立即关心地询问。
当得知“评估修理”即是针对学院新引进的塞斯纳172飞机的使用情况进行的“抽样体检”,为下一步的修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时,郑孝雍给出简洁有力的评语:
“很值得一做!”
在调研讲评中,郑孝雍肯定修理厂为学院安全作出的应有贡献。谈到下一步的工作,他要求,要细化“五防”措施。他指出,没有具体措施支撑的“五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郑孝雍要求,要加强队伍建设,渠道多样地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为未来发展培养技术尖子和专家;要努力提高维修能力,扩大维修项目,为将来发展储备“后劲”。他建议通过形式多样的业务技能比赛,在技术层面树立典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郑孝雍说,作为学院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修理厂的责任崇高而重大。他相信,通过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安全目标和任务目标。
据悉,修理厂成立了开发中心,其职能是对内、对外拓展维修业务,开发新的维修项目和技术。
厂党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没有维修能力作为支撑,“基地”的牌子就形同虚设。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性,他们对未来的通航维修市场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并酝酿形成下一步的战略决策。□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