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政法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悬空的教育

作者:谢昊  级本科生  ○法学院2012    
2012-11-06     浏览(53)     (0)

  近日,一起幼师虐童案引起公 众极大关注。
  案件始于一段视频。在视频截 图中,幼儿被幼师颜某提起耳朵, 双脚悬空,面部狰狞,表情痛苦;而 颜某神情愉悦,春花烂漫,怡然自 得。整幅图片构思精巧,气韵生动, 对比鲜明,画面错落有致,体现了 拍摄者非凡的摄影功底和表演者 奇崛的想象能力。
  所以,颜某火了,火得一塌糊 涂。主流媒体纷纷跟进,以至于官 方电台在黄金时段邀请法学最高 学府的教授对该案的定罪量刑作 详尽剖析,以飨观众。
  无良幼师,虐待儿童,刑事立 案,是为幼师虐童案。一起极简单 的案件引发极强烈的关注与极广 泛的讨论,网络时代极高的传播效 率诚然功不可没,而更重要的是, 这起案件极精确地戳中了公众的 G 点。
  物价飞涨,可以忍;失业压力, 可以忍;社保缺陷,可以忍;天价择 校,可以忍;强奸民意,可以忍。但 当体制改革的压力,社会转型的成 本转向吞噬下一代时,人民愤怒 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人父母,不管自身经历了多 少社会嬗变的阵痛,所欲所求不过 是下一代能够生活在稳定的体制 环境中,成长在自由的天真烂漫 里。透过幼师对孩童的虐待,公众 看到了社会毒素对后代的染指,看 到了自己一厢情愿的幻灭。
  于是,颜某的笑靥刺痛了公众 敏感的神经,矛盾的焦点对准了 她。刚刚年满二十岁的她独自面对 着整个社会的谴责,攻击,谩骂,甚 至是人格上的侮辱。怨气之重,远 非一位尚处于青春期,还耽于描眉 瘦身,卖萌自拍的少女所能承受。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群体都有 它的施虐方式。他们在国家机器的 日常运转中消费社会的戾气,又释 放更多的戾气。这是一个个案,但 个案背后折射的是学前教育的供 求失衡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巨大不 公。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公立学校 固然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保证教学质量,但这无疑会加剧 社会的马太效应。权势者的后代 接受精英教育,普通公民的后代 接受平民教育甚至是劣质教育, 其后果必然是社会阶层流动趋于 固化,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等级社 会。民办学校掌握的教育资源不 足,师资力量、师德建设必然大打 折扣。于是,矛盾的积聚便具化为 一起又一起的虐童案,儿童成为了 体制的祭品,幼师便成为了执刑的 刽子手。
  普及平等的国民教育,于决策 者而言,是战略眼光与执政能力的 提升;于适龄儿童而言,是宪法规 定的受教育权利的真正维护;于整 个社会而言,是公民素质的培养与 尖锐矛盾的缓解。
  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看到, 当地政府已引起高度重视,公检法 系统已积极介入调查,相关责任人 已受到严肃处理,受害者及其家属 已得到妥善安抚。认罪伏法,供认 不讳,大快人心,和谐依旧。
  强大的危机公关能力仿佛已 为下一位颜某的出现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