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学校举行2012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会,周达军书记强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紧迫感,投入创建绍兴大学的共同事业中

2012-09-15     浏览(77)     (0)

  本报讯 “第二步,到2018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达到申报大学的基本条件,更名绍兴大学……”美好的愿景以及切实的规划,鼓舞着学校中层干部们的心,在小组讨论中,他们纷纷用“心潮澎湃”、“心动”等词汇描述自己的心情。日前,学校在杭州余杭区举行2012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会,学校全体党政领导、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和中层干部参加学习会,共同研讨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客观总结学校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审视当前及未来五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学校发展战略。周达军书记、叶飞帆校长分别作重要报告。
  学习会上,周达军书记为与会人员作主题为“现状与未来”的精彩报告,盘点了学校基本情况,提出了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在以翔实明晰的数据、图表盘点了学校学生规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学生学科竞赛、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办学基本情况,并与浙江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横向分析比较后,周书记指出,学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成绩显著,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良好基础,但面临的形势更加迫人———标兵渐远、追兵渐近,也就是说从横向比较来看,动态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周书记指出,过去几年,在“三步走”战略、“一二三四”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变;2010年,新增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完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转变;2011年,实现一本招生,跻入省内招生第一方阵。在新的形势面前,我校正在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改革,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关于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周书记强调,首先,在目标定位上,要明确“综合性、地方性、高水平的绍兴大学”的办学定位,在此定位上,办出“特色”和“应用性”。要深刻理解“综合性”、“地方性”、“高水平”的内涵,打响“文理学院离不开绍兴,绍兴不能没有文理学院”这句口号。总之,“综合性、地方性、高水平”的大学要体现以下基本要素: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地方特色鲜明,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分层次建设的学科体系;具有时代特色和文理特色的育人工作体系;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整体实力较强;形成适应现代大学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在框架设计上,主要工作是完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科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条件保障规划,并科学合理地设置二级教学科研组织。最后,在具体的战略步骤上,要脚踏实地“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形成综合性、地方性大学的基本构架,使学校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第二步,到2018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达到申报大学的基本条件,更名绍兴大学;基本形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架构;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全面提升,协调发展———学校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以“非均衡”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自力发展的同时要借力发展;分层分类分时建设,逐步实现目标;母体与独立学院、本部与上虞分院、学校与附属医院要联同发展;深化校院二级管理;在创建大学实施工程中,要找准差距,成立组织结构,制定实施方案,坚定信心、上下联动、责任分解,完成创建。
  教务处负责人、学科建设处负责人分别作《绍兴文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 (征求意见稿)、《绍兴文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 (征求意见稿)情况介绍。与会人员围绕周达军书记的报告和两个《规划》展开激烈的分组讨论,并就专业布局、校政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