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突破“最后一公里”绍兴文理学院全面启动创建“绍兴大学”之旅
仲春的风则江风和日丽,繁花如锦,绍兴文理学院迎来了绍兴旅港同乡会倪铁城、车越乔、周光晖等一行嘉宾。
旅港同乡会的乡贤们是绍兴文理学院的老朋友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贤们就首倡筹建绍兴大学并发起捐资,这样的义举在全国也属罕见。
正是从那时起,当时的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向绍兴大学的美好眺望和艰辛跋涉。
在乡贤们看来,大学是城市的人才摇篮、科技引擎、人文湿地,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城市气质的滋润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绍兴这样的历史名城和经济重镇,怎么可以没有一所自己的大学呢?
事实上,创办绍兴大学,不仅仅是旅港乡贤们的夙愿,更是绍兴几届市委、市政府的意志,几代绍兴文理人的情结和绍兴四百多万人民的共同期盼。
令乡贤们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打拼,绍兴大学的身影正日益清晰起来:
———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绍兴文理学院,开办本科。
———2005年,绍兴文理学院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2009年,绍兴文理学院被确立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立项单位并开始试招研究生。
———2011年,绍兴文理学院开始一本招生。
随着关键性指标的突破、标志性成果的达成,实现绍兴大学之梦只剩下“最后一公里”了。
为此,绍兴文理学院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启动创建绍兴大学实施工程:各项指标被分解,各项工作被排时,各项任务落实到人……未来的绍兴大学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周达军给出了三大关键词:地方性、综合性、高水平。
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向绍兴大学升级。与决策层的决心相呼应,一场特殊的转型升级运动正在风则江畔如火如荼地展开。
说好“绍兴话” 彰显地方性2009年,绍兴文理学院隆重举办百年校庆。一时间,高朋满座,冠盖云集。
从山会初级师范学校到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再到现在的绍兴文理学院,学校生于斯长于斯,深深扎根于绍兴这块土地。而从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们也深刻影响着绍兴的政坛商界。
这是每一个绍兴文理人的光荣。
“无论是绍兴文理学院,还是将来的绍兴大学,都姓绍,都必须立足绍兴、依托绍兴、服务绍兴。作为绍兴的综合性大学,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讲好‘绍兴话’。只有真正融入绍兴,才能体现特色,实现价值,为学校生存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学院的各类会议上,周达军书记多次强调。
怎样说好“绍兴话”?作为一所大学,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学科专业是一所大学特色的核心标志。文理学院正在深化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纺织、机电、化工、建筑、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和绍兴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等3个专业被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化学等10个专业已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或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开设了与绍兴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书法学专业,这在全国属首创。在研究应用方面,通过创建技术转移中心、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及技术创新团队,把教授博士们“赶”向第一线,和绍兴经济社会全面对接,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