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设计思维、创新意识、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就是我们的目标”,被问及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时,王敏教授快速答道,显然对此常常思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让社会更美好,所以设计师要怀抱造福社会的崇高理念和责任感”,设计学院每年有近200名毕业生进入社会,有的成为设计师,有的从事与此相关的教育、出版、管理等工作,都是“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实践“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因为学院的艺术氛围和北京的地缘优势,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一直被业界认为艺术修养高、基本素质过硬。“但我们对此不满足,解决问题固然是重要的,但却是被动的。一个好的设计师更应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王敏教授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设计”学科本身的定义也在不断改变。由于学院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时间差”,设计学院在教学中更重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鱼”,而是“渔”的能力。在教学方面,设计学院的课程在原有结构中不断深化调整内容,注重前瞻性和实验性。例如《平面设计》这样的“老”课程,除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还强化学生包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内的思维能力。
近年来,设计学院有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王敏认为这十分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不仅如此,设计学院还大力推动各专业之间的跨学科学习,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转化看问题的角度,寻找多元的解决路径 ;同时,多专业、跨文化的交流也使学生们具有更大的容忍度、伸缩度,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学院与腾讯、奔驰、三星等的合作,与建筑学院联合举行的“未来城市”项目都体现了这点。
专业研究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同样为设计学院所重视。比如今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文字设计协会(ATypI)2012年研讨会”上,设计学院师生共发布7篇论文,其中不仅梳理了中国文字设计的历史,还从字体的字形、新媒体的应用、屏幕字体的使用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王敏表示,这次研讨会为今后的中国字体设计奠定了特别重要的基础,同时巩固了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文字研究方面的中心地位。
大学生记者站 李敏蕊 /文
设计学院/图 宣传部/编
人文学院杨娴、陈贇冰对本文亦有贡献
2012年10月30日,英国时装设计师Julian Roberts在工作坊上为设计学院时装专业学生演示他独创的减法裁剪技法
柳盈川 《I CAN SEE THE WHOLE ROOM, AND THERE IS NOBODY IN IT-3》
贵滢 《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