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敬佩、感动和反思

作者:筱清    
2012-11-06     浏览(77)     (0)

  最近一段时间,有几件事情对本人触动很大,竟至在内心深处氤氲生起种种情愫与感想。
  一是敬佩。九月中旬,七七级校友毕业三十年聚会活动中,校友们结集出版了《我的三十年》,作为对以往人生岁月的怀念和总结。在这本书中,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校友的文章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震撼。文章中写到:“我是典型的‘书呆子’,做青年教师时有一个学期末回想起来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一个学期都没有出过大学校门。”一个学期都不出门的韩震校友干什么去了呢?在一心一意钻研他的西方哲学。这个细节,让我们认识到韩震校友在治学上的一种态度,那就是专注。而这种专注,是每一个做学问、搞研究的人所必需的。平时,我们谈起学校的科学研究时,常常概括为“有山无峰”,感叹我们的科研成果不够前沿和超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我想缺少韩震校友这种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专注,也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正如韩震校友所言:“正是这种专注铸就了我现在的学术成就,也成就了我的管理工作的成绩。”相反,如果一个大学教授或者科研人员,整天出入于市井街头、酒店宾馆,陶醉于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还能在科学上有惊人的成就,那才真是不可思议。故此,韩震校友的专注,不仅值得敬佩,更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仿效之。
  二是感动。9月30日,中秋之夜,也是团圆之夜。学校党委书记李喆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在西校大学生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和留校的同学们一块儿看电影,一块儿过中秋。之后,又专门到学生宿舍和同学们聊天,送去节日的祝福。这让很多同学都非常感动,也让很多师生产生思考。李书记要传达给同学们和我们大家的是什么呢?是学校对学生的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我想,不管是哪个层次、哪种类型的学校,要想办好,“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大爱,都是最重要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故此,这样的感动来得越多越好。
  三是反思。在高校校报的QQ群里,常常听一些校报的同仁诉苦,学校要校庆了,整天加班加点连轴转,快累死了。而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的版面上,我又经常看到很多学校校庆的消息报道,大多是火柴盒大小。这让我不禁陷入深思,在学校看来那么重要、那么隆重的校庆活动,放到一家全国范围的媒体上,其新闻价值也就如此了了。那么,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我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校庆活动的意义何在呢?2014年,就是我们学校建校40周年了,我们的校庆活动应该如何操作,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特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国庆期间,中国人民大学的70年校庆,开启校庆新风尚,回归“以师生为本,以学术为本,以反思为取向”的文化本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借鉴一下他们的做法,把我们的校庆组织成一次真正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的、有自己特色的、里程碑式的活动呢?
  这几件事情,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深究一下,教授如何治学,领导者如何治校,学校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这些都是涉及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大事。对此,笔者当然无法拿出多么系统、深刻、宏大而又周全的见解,但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也不算多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