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校经验参加全国研究生教育论坛交流
我校资环学院副院长江荣风教授和曲周县县委书记林元达在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上发言,就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探索交流。林元达呼吁高校转变观念,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这段摘要清晰地表达了演讲者和他们所讨论的主题,即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题,同时简要地提到了演讲者的呼吁。
本报讯 近日,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召开,会议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质量保障”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我校资环学院副院长江荣风教授、曲周县县委书记林元达应邀就依托“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会交流。
论坛上,江荣风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为题作了发言。他介绍说,农村的问题和挑战多,成长成才锻炼机会多,同时也是教师团队与稳固基地的需要。学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是按平台招生,强化培训,增强技能;创造条件,尽早让研究生了解民情和 “三农”现状,激发服务社会热情;以科技小院为平台,强化实践环节,技术集成、示范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学科集体指导与基地导师指导相结合;打通学校和基地的学术活动,增强基地研究生科学氛围;采取保障措施与鼓励政策。目前,已在黑龙江建三江、吉林梨树、河北曲周、广东徐闻和广西南宁建立了不同类型生产体系的五大基地。
作为本次会议的“特殊”代表,林元达作了以“人情练达出真知,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他呼吁“把研究生院办到社会上,把研究生放到人群中,把各界精英请到课堂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社会竞争力,才会有坚强意志,才会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理解。”他从既教书又育人的角度总结了“1+1”(学校一年+基地一年)模式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一是视野更加开阔,既懂得了生产,又懂得了生产关系,懂得了市场。二是扮演多种角色,“学生+教师+农技员+挂职干部”,学生素质得到综合锻炼。三是更深刻了解“三农”、理解中国农大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林元达呼吁高校转变观念,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本次论坛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主办。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王雯、资环学院教授李晓林等参加论坛。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