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我校与西北农林、武汉大学谋划农业高效用水研究学术高地
联合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我校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整合科技与人才资源,解决农业高效用水问题。该中心将成为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国际知名的学术高地和研发中心。
本报讯 8月 10日,“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在陕西杨凌启动,启动会上,我校校长柯炳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共同签署中心组建协议。该中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我校与武汉大学共同组建,将通过5至10年时间,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与人才资源,建成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国际知名的学术高地和研发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未来农业用水零增长的前提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战略水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缓解国家用水危机。但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高效用水问题需要多单位、多学科协同攻关。
我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是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的优势单位,三所高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近年来在校内协同、校际联合攻关、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基础。在农业部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组织机构包括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三所大学校长担任。科学咨询委员则由李佩成、雷志栋、孙九林、王浩、王光谦、卢秉恒、高占义、梅旭荣、彭世彰等著名科学家组成。中心按照“一个平台、三个分中心”整体构架,设有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平台和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农业高效用水和季节性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三个分中心。其中我校牵头建设灌溉农业高效用水分中心,康绍忠院士受聘为该分中心主任。
柯炳生在启动会上指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三校共同协商、联合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意义重大。
启动会上,我校李召虎副校长介绍了中心组建协议,康绍忠院士对中心工作作了展望。 (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