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大同大学 - 《山西大同大学报》

师言师语

宣 纸

●◎武怀一

2012-09-07     (0)

怀一老师文章讲述了宣纸对于国画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生宣的演进与退化对国画生态的影响。他认为前人在表达思绪与情怀时更理性,而当今画人更多地依赖于宣纸的特性,寻找不确定因素以创造意外之意。宣纸演进与画人之间紧密相关,造成了国画生态的颓败。


  编者按:怀一老师任职大同书画院院长。长期以来,活跃于文艺界,有多部文学作品和画作问世,颇具影响力。其文风清奇脱俗、画风高古典雅。在此教师节来临之际,特连载怀一老师部分文章和画作以飨读者,希望同学们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
宣纸是画国画人的种子粮,画人所有快乐愿望养家糊口都和宣纸有关系,不得不说说宣纸了。
  读画的时候也留意纸,清前期,没怎么有见水就化的大生宣,尤其是元明两朝的纸。看赵子昂的《调良图》、董其昌的《山水册》,笔痕落纸很温润。不是岁月洗礼,想像元、明人用纸与今天的宣纸本来是大相径庭。好比口粮,说是改良,产量大增,真味呢?全然不在。
  “好书家不择纸笔”说了局部的道理,给赵皇帝在红星牌生宣上画《芙蓉锦鸡图》,画《瑞鹤图》,估计落笔即败。赵皇帝毕竟是赵皇帝,即使他以为画坏的画,一定比张大千的格调还是高。“好书家不择纸笔”,说的大约是这回事。
  民间传宣纸始于蔡伦,查资料,也无实证。想必是个说法罢了。
  张彦远确切记述,唐代就用宣纸绘画,恰自唐始,中国画进入自觉之境。现存的唐代纸本绘画有宰相韩?作《五牛图》,韩干作《照夜白图》,还有冯承素摹神龙本书法《兰亭序》。技术分析纸本的寿命约600年,上述字画越千年而不毁。
  前人在表达思绪与情怀的时候比后来人要浪漫,一旦投入到手做呢,前人比后人更理性、更舍得花工夫。看宋画,宋人为了成就他们在手做上的理性表达,往往选择绢、绫来画,宋代传世的典范之作大都是在绢本上绘成。
  明代以前的宣纸不会遇水即化。如果能把王羲之请到,铺开一纸生宣重书《兰亭序》文,想必,天下第一行书也会捉襟见肘、穷于应对。
  到清中晚,生宣率先被盐商豢养的扬州画人所推崇,李鲜、高凤翰、闵贞等大量以生宣作画,他们尽管在力所能及的层面上画出了些许成绩,也是由此,见水即化的生宣纸上笔墨开始涣散,画人借助纸性渗化的不确定因素、找寻意外之意,靠撞大运的大写意应运而生,直至晚清民国,江湖一派蔚然成风。
  生宣的演进与退化的画人风雨同舟、狼狈为奸,造就了如今看似繁荣实则颓败的国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