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周益春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

作者:■“大学教学名师研究”课题组    
2012-05-15     浏览(156)     (0)

  编者按:文学与新闻学院宋德发副教授主持的“大学教学名师研究”课题是我校首个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过去或者当下,国外或者国内大学名师们“教书”的技艺和“育人”的方法,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周益春教授、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季水河教授是该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课题组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报现撷取该项目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刊发,以飨读者。
周益春教授是第二届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6年)。1999年至今,他共培养出博士13人,其中晋升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人、“宝钢奖”特等奖获得者1人,此外人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论文5篇……在如此短时间中,带出如此多高徒,周益春教授的“独门秘笈”是什么?简言之,就是三个关键词:态度、方法和团队。
  “在四十岁以后把研究生当作孩子一样带”
  态度也许不能决定一切,但很多时候它的确至关重要,甚至说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周益春是如何看待博士生培养事业的呢?他一直坚持一个信念,导师要发自内心地爱护自己的弟子,“在四十岁以前把研究生当作弟弟妹妹一样带,在四十岁以后把研究生当作孩子一样带”,或曰“导师永远不沾学生的 ‘便宜’,要让学生多占导师的 ‘便宜’”。
  年过四十岁的周益春将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小孩一样去关爱、去赞美、去批评、去引导、去包容。他“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毫不犹豫地捐出湖南省“芙蓉学者”
  岗位津贴10万元,为家庭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为学生的进步和成就感到由衷的幸福,觉得培养人才是一种享受,是一位导师最高意义上的成功。
  他的博士、杨丽副教授形象地描绘到:“周老师保护自己的学生就像母鸡保护自己的小鸡一样。”朱旺博士说:“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记得,早在读硕士一年级时,周老师把包括我在内的二十多个课题组成员请到家里过中秋节,他亲自下厨为大家做出一顿美味大餐。”蒋丽梅博士深情回忆说:“去年我刚生完小孩,我的丈夫过来和我一起读博士,周老师听说我们没有房子住,立刻帮我们安排在一个招待所。”
  周益春一直坚信研究生成才的关键在于导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导师”。他援引《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强化他的观点:一项共有773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3.6%的青年学子认为读研值不值的关键在于 “跟了哪个导师”,导师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名气”。诚如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钟向丽副教授所言:“我以前并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会做到什么程度,但我很幸运跟了一个好导师,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周益春认为,导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发掘学生的潜力,那么,学生的起点可能就决定了他们的终点。而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情况可能就会不同,因为在每个父母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至少是可以越变越好的,所以他们都会付出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努力去培养他们。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相信孩子的未来,就有可能将起点低的学生培养得比较优秀、起点高的学生培养得非常优秀,甚至可以将起点低的学生培养成杰出的人才。
  带着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周益春将足够多的财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给他们上课,和他们聊天,和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开讨论会。由于和学生沟通得很多,他的博士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周老师在一起,就像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一样,很亲切,很温馨,没有丝毫距离感。因此,我们也敢于和他说出自己的困惑、想法。”
  “适当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益春认为,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同样的道理,如果导师对学生只有爱心,却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这种爱也可能是“糊涂的爱”,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专业上的提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鉴于这样的认识,他极为重视方法的重要性。而他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一是“聊天选材法”。周益春不喜欢通过常规的考试来考察学生,而是偏爱用“聊天法”来探测学生的潜力,包括他们的性格、思维、表达能力等是否有可塑性。周益春十分青睐思维活跃、喜欢提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他的博士生马增胜,本科毕业的学校非常一般,到我校上研究生后考试成绩也很一般,但在听周益春教授的《材料固体力学》课时特别喜欢问问题,还经常和老师争辩,周益春由此发现了他的科研潜质,就破格招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短短三年时间中,马增胜进步非常大,在薄膜力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其论文发表在力学学科影响因子(为5.08)最高的《国际塑性力学》期刊上;一毕业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协助魏悦广教授、周益春教授组织的“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薄膜、涂层及界面力学专题研讨会”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参加。
  二是“潜移默化法”。周益春认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他看来,导师可以被超越,也应该被超越,但导师首先应该被模仿。如果学生一直超越不了导师,那是学生的失败;如果导师曾经不被模仿,那是导师的失败。周益春说:“我才48岁,怎能懈怠?如果懈怠了,我的学生如何看我?所以,努力是我必然的选择,我很努力,我的学生自然不好意思偷懒。”博士生杨琼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大年三十前一天才回家,正月初三就回到办公室,经常和我们一起吃盒饭,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努力,如此痴迷工作的人。正是在他的感召之下,我们也变得非常的努力,你看现在是正月初十,我们整栋大楼已经灯火通明,同学们都回来做研究了。”
  三是“圆桌会议法”。在“圆桌会议法”上,周益春从未将自己当作居高临下地掌控话语权的领导、导师和权威,而是将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名科研人员,研讨一些共同的学术话题。他坦言:“我的学生喜欢和我‘吵架’,有时还‘吵’得很厉害,这点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为学术问题而‘吵’,他们敢和我‘吵’代表他们不迷信、不盲从,有胆识、有发现和有思想,像我们最近刚刚完成的一本书的提纲,就是‘吵了好几场架’的结晶。”他的学生王金斌教授自豪地说:“周老师经常被我们批得‘体无完肤’”。
  四是“论文修改一段法”。周益春很重视文章的文字表达,他创造性地从中文系和英语系请来写作老师给博士生上写作课,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他抽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改论文,并且是当面修改。他要求学生坐在旁边,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段,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改: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为什么用这种时态,不用那种时态,当面指出来,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改一遍就管用,大部分学生改了一两次就可以自己用英文写作和发表论文了。谈及论文修改,钟向丽博士还提及一件让她终生难忘的往事:2008年冰灾,她预产期将近,不方便出门,周老师就踏着冰雪,到她家里给她修改论文。
  五是“战略眼光选题法”。周益春认为,一个诗人不能遮住另一个诗人的光芒,但一个科学家足以让另一个科学家被遗忘,也就是说,人文科学研究“喜新不厌旧”,自然科学却“喜新厌旧”。所以,一个科研工作者要站在科研的最前沿发现问题,确定哪些问题是目前最重要的,是学术上的金矿。周益春说,一个好的选题意味着成功一半,可究竟如何选题呢?他总结出九字方针:一是“有意义”,即要有学术价值,属于科学问题,要有解决的价值;二是“有条件”,即要具备解决该问题的条件,能够解决;三是“有应用”,即国家和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尤其要考虑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国家不需要的选题,选了也没有用。像他们最近研制的铁电薄膜存储器、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涡轮叶片以及薄膜动力电源等,都是关涉国计民生的现实课题。周益春认为,有了好的选题,好的思想,再加上勤奋和适当的方法,应该能够做出独特并且比他人更好的成果。
  六是“九九八十一难法”。周益春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潜能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压力来激发,因此,他联合导师组,为博士生们设置了“九九八十一难”。比如在每两周召开一次的小型讨论会上,学生要向导师组汇报自己阶段性的思考和接下来的打算,这样做有两个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是保证学生一直在学校;二是让学生锻炼出好的口才。必不可少的还有每年两次的中期检查,即暑假前进行一次,放寒假前进行一次。然后是开题报告,分为两组进行,导师和他指导的学生分开,这样更方便其他导师对论文的构想进行“口无遮拦”的批驳。熬到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交给答辩秘书,导师组再根据论文的方向分给两个导师进行内部初审。如果这篇论文最后没有通过答辩,那么他既不找导师负责,也不找学生负责,而是找两个审核人负责。经过层层把关和层层考核,博士们最后都完成了蜕变。“过程越地狱,结果就越天堂”,周益春幽默地说。
  周益春一再强调,导师必须清楚本科生培养、硕士生培养和博士生培养的区别———“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如果将研究生培养本科化,如天天上课、考试,不仅很累,也没有什么成效,如果遵循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战术”,即方法、思想和视野的训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持续性涌现优秀的个体”
  周益春认为,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导师、学生的因素至关重要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团队。在他看来,团队意味着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土壤。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或许能产生个别优秀的人才,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持续性涌现优秀的个体。鉴于此,周益春一直致力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以期为个人和整个学位点的博士生培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高水平的平台。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他们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首批教学团队、湖南省首批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团队共有教师19人(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6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另有博士生、硕士生70余人。
  那么,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个体打造成更有战斗力的整体呢?团队核心成员钟向丽博士说出肺腑之言:“周老师把这个团队当成自己的家,他是一位民主、公正和慈爱的家长,我们是家庭的成员,他对我们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我们需要他指导的时候,他就指导;需要他爱护的时候,他就爱护;需要他提供机会的时候,他就提供机会,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份,绝对是这样,你们随便问哪一个学生,他都会这样说。我们这个团队这么大,有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我们越来越融洽,你总感到不孤单,不会有人把你落下。我进入这个团队非常幸运,别人都很羡慕。”
  简言之,周益春授秉承“小赢靠智,大赢靠德”的理念,从两个方面来凝聚这支藏龙卧虎的队伍:
  一是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周益春的博士们这样评价他们的导师:“周老师对科研充满了感情和激情,这些东西不是想有就有的。”周益春说他有一个偶像,就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先生。2007年6月1日,师昌绪先生赠送给他一副亲笔题词:“做人要海纳百川,贵在诚心;做事要认真负责,贵在坚持;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贵在探索,与周益春教授共勉”。
  周益春指着墙上的题词告诉我们:“这是我为学、为人的标尺。作为团队带头人,如果我只懂得做协调工作,只知道站在一旁指手画脚,是不可能让人信服的,因此,我自己首先必须是个专家,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必须深入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去,否则,不可能有新的思想和战略眼光,也自然无法带领整个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有包容心和牺牲精神。衡量一个学术带头人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他自己做得如何,更要看他的团队做得如何。在周益春看来,带好一个团队简单到只有两个词:“包容”和“牺牲”。他很推崇师昌绪先生的观点:做人不要嫉妒,因为“嫉妒是万恶之源”,有了嫉妒,会造成不团结,互相拆台,以至于可以完成的事情完不成,假如一个团队的领导嫉妒心太强,“武大郎开店,高者我不用”,那么更会使这个团队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周益春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多看他们的优点,缺点可以批评,但放在私底下,并且表达得艺术一点,公开的场合,鼓励要多一些。在涉及到个体利益的时候,周益春则看得很超脱、很淡然、很潇洒,如平时和学生、同事合作发表论文,五六个作者,他一般署名最后一个。还如他领导团队获得了一个 “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学校根据计算有岗位津贴48534元,作为带头人,他只象征性地拿了2134元。
  正因为这样,周益春凭亲和力和号召力,将一群个性十足的博士、教授紧紧地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共进。
  我校培养博士生的历史不长,毕业的博士生数量也有限,但已有丁建文、钟向丽和钟柳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郑学军和周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全国百优”占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达到1.30%,是全国平均值的6倍多。那么这是偶然和奇迹吗?
  周益春用他的博士生培养之道启示我们:这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奇迹,在已有条件下,用独到的眼光发掘和招收具备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包容他们、引导他们,同时运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且为学生的成长打造一个高水平、具有凝聚力的团队,那么,就可以不断培养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的名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