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立足本职 争创一流

———记“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刘源老师

作者:王培卜  本报学生记者    
2008-04-30     浏览(652)     (0)




  2007年,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刘源老师,参加了由南京市委组织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人事局和市团委共同主办的年度南京市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暨第五届南京市职工技能大赛。
  经过层层选拔,刘源老师在众多参赛高手中脱颖而出,勇夺教师组数控车工比赛第一名,获得一等奖,并荣获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和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予的“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同时被南京市总工会推荐申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为人师表 递薪传火1988年,18岁的刘源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入我校机电设备厂,成为一名工人。在一线工作期间,上进心强的他热爱动手,不怕吃苦,喜欢钻研,掌握了扎实的技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95年,他参加了当时航空工业部举办的苏沪皖地区工人技能比赛,获“操作能手”称号。后来,刘源转到实习教学分厂从事金工实习教学工作,2003年又转到工程训练中心工作。
  为做好工作,他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业余时间,他参加了南航夜大的学习并顺利结业,现已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随着数控车床的普及,学校为工程训练中心配置了许多数控车床,数控车床指导教师出现了断层。中心领导在引进新教师的同时,积极对现有普通车床指导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充实到数控车床教学组,以更好地发挥他们操作技能突出的优势,刘源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尽管他对数控车床已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真正接触数控车床时,还是遇到了许多困难。
  刘源老师回忆说:“由于自己英语基础较差,设备使用过程中经常用到英语,只好不断地翻字典,强记下来。有时还要自己去摸索,甚至摸索了半天都没有结果。”面对这些困难,刘源老师迎难而上,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他还设法了解设备的其它功能。通过钻研,他还发明了一些“小制作”,为中心减耗增效。例如,数控车床用的标准刀具都是很昂贵的,在学生训练时,难免会有所损坏。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成功设计制作出经济适用的刀排。
  虚怀若谷 孜孜不倦作为一名老师,他始终坚持学习。多年来,他坚持自学,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先后自学“数控原理”、“CAD”、“PRE-E”、“MASTERCAM”等知识。他还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技术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参加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工作中积极开动脑筋,勤奋工作,很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他获得过2006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教师组)数控车床操作比赛第七名(南京市第一名),并获技师职业等级证书;获得2006年华东高校“华中杯”数控车教学比赛二等奖。
  除了这些荣誉,他还结合实际教学,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及对刀装置”、“数控车床的自动上料方法及其自动上料装置”。2007年7月,他申请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程序;申报并完成验收校双向科技创新项目———“半自动对刀仪”和“数控车床自动上料装置”,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在《金工研究》杂志上发表技术革新和教学研究论文3篇;2008年申报国资处设立的“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项,其中,“普通机床进给运动数显装置”得到经费支持。
  面对这些荣誉和成就,刘源很谦虚。他说:“我能得到这些荣誉,首先感谢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领导非常重视对我们操作技能的培训,我们出去比赛的刀具,一把就价值不菲,但中心领导毫不犹豫全力支持;另一方面,还注重对我们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这样有助于我们协助外籍学员做好教学工作。(下转第二、三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