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我国首个人文社科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中法学院在苏州揭牌成立
中法学院是中法四所著名大学合作的结晶,在人文科学领域建立的首个学院,将为培养高水平国际性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目前中法学院已正式招生,招生规模为150人至200人。纪宝成老校长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认为中法学院的成立具有远见、重在合作、讲求质量的特点。
(上接第一版)深深扎根、枝繁叶茂贡献力量”。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在致辞中表示,中法学院是中法四所著名大学合作的结晶。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在人文科学领域建立的首个学院,中法学院堪称典范。她坚信中法学院的创立将为21世纪领先的高等教育模式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亦将为中法友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法方校长代表、保罗-瓦莱里大学(蒙彼利埃三大)校长安娜·弗拉伊斯在致辞中表示,中法学院四所著名大学的合作将造福两国学生,但同时也需要合作高校互相尊重、互助互补,共同面对未来挑战,共同培养精英人才。
刚刚卸任的法国前高等教育与研发事务总统顾问裴泺岢见证了中法学院的成立之路,他在致辞中称赞了中法学院四所大学卓有成效的办学合作,并对中法学院在促进中法两国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抱有很大期望。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等先后致辞,对中法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工作,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成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教师代表、蒙彼利埃大学普兰西教授和中法学院首批学生代表计兴辰同学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在中法学院的教学和学习经历。
中法学院筹备工作自2010年5月开始启动,2010年10月22日由我校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马赛商学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后,中法双方合作高校不断沟通和协调,积极做好教学、培养、评估及行政框架的准备工作,在历经教育部专家组两次实地考察和评估后,2012年3月27日学校正式获得《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的批复》。
我校中法学院作为国内第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中法双方资深教授及著名学者长期任教,集中参与各校的优势专业,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中、英、法三语教学,三分之二的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给予学生国外学习及国际组织实习的珍贵经历。中法学院将始终保持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每年还将吸引接受法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创造中法两国学生直接交流、相互学习的环境。
目前,中法学院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已形成了金融学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及法语专业(含财政金融传播、法国历史与外交国际关系方向)的多学科、多层次专业教学体系,并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起正式招生,招生规模为150人至200人。招生录取与校本部本科招生同档同批次,按照“不降分、高标准”的原则,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通过4年学习,毕业生将同时获得中法两国学校的学士学位。
作为中法学院成立系列活动,高水平国际性人才培养学术会议于当天举行。会议由杨慧林副校长主持,纪宝成老校长与巴黎索邦大学校长巴德雷米·若贝尔、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蒙彼利埃三大校长安娜·弗拉伊斯、马赛商学院校长伯纳德·贝尔唐特作主题发言,对于培养高水平国际性人才的现实需要、什么是高水平国际性人才、如何培养高水平国际性人才作了阐述。
纪宝成老校长在发言中指出,当今中国走向世界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相对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因为历史原因人才培养比较滞后。中法学院作为国内第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恰恰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交流方面的迫切需要。高水平国际性人才应当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会运用外语、从海外归来。其最重要的标准是创新,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比什么都重要。
程天权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强调,面对当今世界快速的发展,如何加强相互间交流合作,正确理解、分享、吸取有价值的思想文化,让青年人能够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尤为重要。在这当中,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切实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中法学院的成立正是应时应势应运而生的,是具有远见、重在合作、讲求质量的一个实践,描绘了培养高水平国际性人才的路线图。作为探路者,合作各方应该从对时代和未来发展要求的认识出发,以能够为本国人民服务、能够为人类进步服务为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