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日晚19:00,由我校师生共同创作的大型原创话剧《苏格拉底》在明德堂首演。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校友,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校友,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校领导程天权、陈雨露、牛维麟、冯惠玲、马俊杰、杨慧林,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著名艺术家王晓棠、丁道希、郑凯南,著名演员陈佩斯、朱时茂、牛群、刘蓓,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刘建宏校友等各界人士与1000余名师生代表共同观看。
6月4日晚,为满足更多师生需求,《苏格拉底》在明德堂加演一场。
作为75周年校庆的序幕,《苏格拉底》公演反响热烈,被称赞为彰显了大学的学术底蕴和文化原创力,成为引领大学校庆新模式的亮点。
挑战:在哲学思维的自由表达中领略学术真谛“如果我能力所能达到的是10分,那我给今天打11分。”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苏格拉底》美勒托饰演者王恩民自信地说。
“我给这次的演出打120分!”我校教授、作家、《苏格拉底》编剧劳马满意地说。
“对历史、对苏格拉底整个的经历的精神旅程,特别是他的思想的形成过程,用话剧的形式以非常精简的、几乎冷静的激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出来。”著名话剧演员王洛勇以“非常优秀”评价这次演出。
八幕话剧《苏格拉底》由在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重新演绎了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与青年人交流探索真理,却受到反对诬告和不公审判,最终坦然面对死亡的故事;刻画了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美勒托、克珊西帕等多个生动鲜活的形象。
对于这部哲学题材话剧,编剧劳马创造性地使用了通俗幽默而不失深刻的语言,避免了哲学概念的晦涩难懂,加深了观众对西方哲学智慧的理解。但由于剧本还原了大量苏格拉底时代含义丰富的真实台词,劳马在创作之初还是担心同学们“连剧本里的那些台词都背不下来”。
“很有挑战性”“看不懂”是几乎所有学生演员接到剧本后的第一反应。在为期两个月的排练里,演员们反复推敲剧本并参与剧本修改。面对超越了2000多年时空的那段历史,他们翻阅古籍,包括柏拉图的斐多篇、申辩篇等,并且逐个理解,“我们把一些非常难懂的语言进行口语化的加工,从而营造出这部戏的气氛。”王恩民说。
经过一次次的改编排练,演员们不仅对台词愈加熟悉,也逐渐走进角色内心、理解了人物命运和每一句台词的深意。“现在他们不仅背下来了,而且能够表现的、诠释的那么充分,已经丰富和超越了剧本。”编剧劳马说。著名演员朱时茂则感慨:“让我们演也演不成这样,那么大段的哲学台词,也许只有大学生们说的这么自然,因为这是他自己一直在学习思考的。”
“借这个机会读了很多原典,丰富了个人的修养。”新闻学院2009级本科生、苏格拉底饰演者阿迪里说,通过出演苏格拉底感觉自己变得“非常深刻”。
而这正是演出创意所在。2500年前,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西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东方以孔子为代表,他们共同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回到西方哲学源头,结合社会发展现实思考问题,同学们就实现了自我的教育,思想的升华,得到了学术的真谛。”陈雨露校长表示。
坚持:人人参与塑造大学校园文化在《苏格拉底》一剧中,除了话剧团成员,学生艺术团各分团成员也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演出。此外,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孙菲应邀担任了本剧的总导演,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剧本改编并对排演做总体把控,著名演员刘佩琦应邀对演出进行指导。
对此,编剧劳马认为,话剧是哲学和历史思维的自由表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这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排练辛苦,准备工作比较困难,中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无数次的排练才能发现和解决每次排练中的问题。”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艺术团团长张悦玮说,全体创作人员始终都在寻找努力方向,力求完美呈现。
虽然“戏剧的创作过程是极其痛苦的”,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苏格拉底》阿里斯托芬饰演者王建华希望能够通过话剧把快乐和思考最终呈现给观众。
正如著名演员牛群所言“我觉得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才能演出这样的剧本”,三名学生主演“希望人大学子像苏格拉底那样无畏、正直、坚持”。
这种坚持不仅是为着一部话剧的成功上演,更是为着大学校园文化应有的艺术力、思想力与原创力。
“古希腊时期的人是比较愿意交谈、比较愿意说话的,就像我们的辩论会一样。”在劳马看来,校园文化不是空洞的概念,需要实实在在地创造具有艺术含量和思想力量的作品,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领社会风气。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听说人大师生在排演《苏格拉底》时曾表示要为之题写剧名,在观看演出之后,他提出要再次题写繁体字剧名,“我相信我们这个话剧,要在本校成功的演出,要在整个国家演出,再到国外进行演出。”
“大学是一个学术殿堂,代表着学术真谛,不只是知识体系的传承、学术真理的追求,还有课堂之外学术氛围的熏陶。”陈雨露校长说,以原创话剧《苏格拉底》作为75周年校庆的序幕,体现了大学的特质和本位,提倡了人人参与的校庆理念。
话剧体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剧本对古希腊哲学和苏格拉底的形象有着准确的把握;学生演员们表现得投入、富有激情。
———吉林(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常务副市长)作为一个学生话剧团能演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故事,本身难度是非常大的,同学们的成功出演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
———刘建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虽然说是业余团队,但是他们表现得非常优秀。他们很有把握,包括台词、语言的表达。
———郑凯南(著名影视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