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访 水 磨 镇 有 感
作者:黄李昌
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三周年之际,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中山的四川人,我怀着一颗纠结忐忑的心,前往了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水磨古镇。眼观五色当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上缓缓前行时,车窗外山体滑坡留下的一道道“伤疤”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本是芳草茵茵的山坡,垂直方向星罗棋布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深、或浅地的土黄色坑洼,三年过去了,山的绿绿得很翠,同时也因为这样强烈的颜色对比,仿佛是一张无声的黑胶胶片摆在那里,任游人走过时才能读出它在讲述的那番惊心动魄。
突然,翻过一个山坳,眼前突兀出现了一个灾后重建安置点的小村庄,崭新的房顶上,每家每户都悬挂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红得是那样的璀璨夺目,顿时震撼住了我的心灵,一扫胸中塞住的压抑。是啊,我们生活在同一面五星红旗之下,有难理应同当。
抵达水磨古镇,远远的,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山遍野的黄色羌族民居,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黄色,旁边保留了一条条红色的经幡,红得纯粹,黄得灿烂,构成了水磨镇的主色调。这样的黄色建筑物,也是我走南闯北行走江湖卅来年所未尝一见的独特景观。水磨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饱含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情怀。耳闻谢声藏羌汉三民族混居的水磨古镇,人口并不算太多,只有一万两千多常住人口,显而易见的是,大家相互之间生活得很融洽。给我们做导游的是一位藏族姑娘,她特意为我们演唱了一首藏族民歌,尽管听不懂歌词大意,依然觉得歌声很美。
当我们走近当地的群众,和他们亲切交流的时候,他们问:“你们从哪里来的呢?”
我回答:“我们从广东来的。”
马上,灾区同胞们,声音提高了八度,笑容的力度增加了一番,用热情的语言回答到:“哎呀!太感谢你们了,我们水磨镇就是你们广东的朋友援建的!谢谢啦!”
街道上走着的行人,南腔北调,远的有来自俄罗斯和法国的异国朋友,东北口音、吴侬软语、陕北秦腔,都来到水磨镇,参观这么一处类似于奇迹的小镇。
操着这么多各异口音的朋友,汇聚到一个小镇上,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大合奏宛如现实生活中真人版本的“红歌拉力赛”。鼻嗅花香水磨镇靠近岷江支流,坐落在寿溪河畔,正值农历四月,人间四月芬芳尽,扑面而来的都是清新的空气,弥漫着花香味。
我本来有着顽固的鼻炎,可是到了水磨镇,鼻炎奇迹般地消失了,呼吸通畅,荡胸生层云,闻到了泥土的芳香和野花绽放的味道。
是的!就像花儿定期开放一样,人们的心中已经度过了灾后最艰难的三年,甚至我们都不再建议以后称呼这里为“灾区”,这里的人们要甩掉这顶帽子,用花儿一样灿烂的笑容,喜迎八方来客。
花香味沁人心脾,花香味令人陶醉,花香味寓意着崭新生命的蓬勃生机。舌尝美味寿溪河的孱孱流水,被当地人用来提供动力,磨米,磨豆花,水磨二字由此得名。
行走了一阵子,到了中午用餐时间,小镇上摩肩擦踵的游客开始寻觅特色美食。我们找了一间小店,点了川菜中最为正宗的两道压轴菜--回锅肉、石磨豆花。
这里的回锅肉,肥而不腻,深得好评,一问老板才知道,这里建成的猪肉饲养基地,一年出栏毛猪达到一万多头,都是呼吸者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空气,喝着矿物质含量颇高的山泉水,吃着没有添加剂的绿色食品长大的,你说,这样的猪肉,能不好吃吗?
最让人留连的,是水磨镇的石磨豆花,我一口气吃了四碗!白白嫩嫩,入口即化,满嘴都被自然的清香给充斥着,素菜能够做到比荤菜还要可口,着实难得!身临其境电视上和报纸上,都看到了很多关于灾区的报道,停留在间接层面。当我的肉体真真正正站在灾区重建起来的小镇上,和经历过世纪灾难的同胞们面对面的时候,才感受到,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
九寨沟旅游线路中已经将水磨镇纳入其中。要踏上了这片热土,你才能够体会到,六十四家工业企业被地震摧毁后,腾出“笼子”换上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富贵鸟”后,当地百姓得到了多么巨大和持久的实惠。
我的指尖触摸到大理石裂缝,也就触摸到了那股惊天动地的力量;我的脚下跨过了几道新砌起来的坎,也就体会到了重建的艰辛;我置身于风格个性的羌族建筑物之间,也就感受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涌动,在蒸腾,在澎湃。倍感自豪碰到了好几位当地百姓,得知我们是来自广东的游客,都以各种形式表示感谢,或者道一声多谢,或者给一个商品的特价,或者赠送一道小菜,或者请你尝一块青稞饼。这么一天的游历下来,我感觉到自己缴纳的税赋,是值得的!是物有所值的!是用得其所的!
胸中荡漾起来一种自豪感,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能被战胜的民族,在这么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手挽着手,心连着心,肩并着肩,同心协力,共同渡过了难关。还有什么样的情怀能够超越这种自信?
重建水磨镇的丰功伟业,让我为自己是一名广东纳税人而骄傲!
看到水磨镇的人民重新获得幸福安康的生活,让我为自己是一名四川人而感恩同胞!
想到千千万万为抗震救灾做出贡献的同胞们,让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