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培训归来话感想
国有资产管理处 赵同臣
本文介绍了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博物馆和“校史”馆,分析了国内农业大学缺乏相关博物馆的原因,同时对德国大学在历史题材上的不同态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学在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和引领社会方面的职能是相同的,值得学习借鉴欧洲大学的理念和做法。
霍恩海姆大学的“两馆”
霍恩海姆大学有一个农业博物馆,还有一个“校史”馆。
农业博物馆,面积约五、六百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古代和近代的各类农业生产机具、器械,从最原始的木犁到现代的机械牵引犁,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工具和设备,还有许多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模型。大如农业耕作和收获类的器械、奶产品生产加工器具、苎麻生产纺织加工器具等,小如农用电器器件、马鞍牛鞭,油灯电筒,镰刀木叉,可谓应有尽有。可以说,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博物馆是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德国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机械、器具发展的历史,对了解德国农业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拓展知识领域,启发设计创新,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培训团一行中,连来自金正大集团中非农业行业的成员,对霍恩海姆大学农业博物馆馆内的藏品也深感兴趣,赞不绝口。带领我们参观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是该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他对博物馆内每件物品的热爱和自豪,绘声绘色充满激情的讲解和演示,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博物馆面对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对外传播知识、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
我国以农立国,我校是国内一流的以农著名的大学,但由于经济和基础条件的限制,也有观念上的问题,农业生产耕作中实物样品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没有开展,缺少像霍恩海姆大学哪样的一个博物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再过若干年,有些物品恐怕早已消失殆尽,能留下的只能是遗憾了。
霍恩海姆大学的“校史”馆,之所以在校史两字上加引号,是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做校史馆,其规模和展示的内容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该馆坐落在学校花园内,是一栋古建筑,旁边有一棵五个人手拉手合不拢的法国桐树。馆内实物很少,墙上挂着批准建校的国王和当初校园情景的大幅油画,另一面墙上集中挂着学校已故历任校长的黑白照片。地上有四五个小展柜,陈列着一些文献资料,主要是学校建校当初关于老城堡的一些内容。室内总面积不超过一百平方米。和我们的校史馆相比,面积之小和所展内容的差别之大,实在难以想象。或许从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博物馆和“校史”馆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上,我们也可以察觉出德国大学对历史题材的不同态度吧。
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上,肯定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但我想,对大学而言,无论国内国外,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学在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和引领社会方面的职能是相同的,其基本的价值追求也应是一致的。在这一前提下,欧洲大学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