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开启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序幕,学校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强校、学术为本”的科技发展思路,60年来承担了数千项国家和部省重要科研项目,1978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200余项,获奖成果曾连续9年列全国高校前10位。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型号研制等方面为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发挥基础研究引领作用
有人一直搞不懂,南航作为建校仅60年以专科“起家”的学校,1999年以来出了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简直不可思议!南航人心里明白,抓好基础理论研究是南航科技工作一直秉承的生命线。建校以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学校一直坚持把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学术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老一辈的创业者,还是后来的建设者,不断强化以航空科技发展为主要导向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激励自由探索,学科交叉,理工融合,学术民主。
我们记得师从国际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范绪箕教授在结构力学方面的学术贡献,我们也记得参加我国第一架飞机研制而荣立特等功的张阿舟教授在飞机强度计算等领域的学术造诣。我国著名航空科学家王适存教授提出的“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被国际上称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迄今仍被国内外直升机学界引用;我校第一位中科院院士陶宝祺教授提出的自诊断自适应智能结构理论,开辟了我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这一新的领域;胡海岩院士提出的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理论框架,发现和揭示了多个科学现象,解决了制约振动控制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非线性动力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国航空界著名制造专家程宝渠教授提出的“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与方法,已编成飞机制造工艺手册一直被广泛使用至今;杨岞生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建立非线性可压缩位流方程的“基本解”法,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特邀报告,并被推荐列入1990年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书中。当然,还有戴昌晖教授的飞机安定性和操纵研究成果、黄明恪教授空气动力学理论与计算、高正教授被国际上称为“高/辛理论”的涡环状态边界计算方法、张世英教授的进发匹配机理、袁信教授国内第一本 “捷联式惯性导航原理”、胡寿松教授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朱剑英教授的机械制造领域模糊控制、余承业教授的电火花线切割控制机理、张幼桢教授的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模式识别等。还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脱颖而出,卓有建树,如施大宁教授合作完成的“轨道简并自旋系统的SU(4)理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存法教授合作完成的“压电材料的断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郭万林教授等完成的“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刘思峰教授等完成的“灰色系统理论”(省部理论成果一等奖)等。
二、增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一个工科为主高校的科技实力,除了具有不断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看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攻克关键技术的能力,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推广先进技术的能力,这就是硬实力!南航人一直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积极承担航空、航天、民航以及其他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与了我国歼10、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直升机、空空导弹等几乎所有航空领域重要型号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工作,并为航天领域神舟飞船、航天新型导弹等重点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在国外严密封锁,国内无例可循的困难条件下,南航陈士煊教授等攻克了我国空中加油机最关键部件———冲压空气涡轮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空中加油机研制成功做出重大贡献,两次集体立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朱荻院士等攻克了航空制造领域最重要、加工难度最大的高推比航空发动机叶片与整体叶盘高效、精密制造关键技术,并研制成功成套机床装备,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意义重大;同时朱荻院士等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精密微细电铸制造技术,成功研制某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身部,极大提升了航天这一最难的关键部件的制造水平;赵淳生院士率先在国内开展超声电机研究,其领导的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多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及其驱动器,拥有70余项发明专利,技术水平已被国际公认;郭荣伟教授等设计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进气道方案,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已超过美国和俄罗斯的方案,研究成果已用于航天多种导弹和航空多种飞机上;徐九华教授等攻克了我国新型空空导弹关键技术之一的钛合金制造等难题,研制成功国内首枚钛合金结构空空导弹弹体,满足了国防重点型号研制的急需。(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还有,胡海岩院士等攻克了直升机稳瞄系统非线性动力学难题,极大提升了导弹靶试命中率;严仰光教授率领团体攻克了多项航空电机、电源关键难题,成果用于10多种飞机型号;朱兆达教授等攻克了机载微波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为我国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研制作出了贡献;楼佩煌教授等合作研发成功的汽车物料输送装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周波教授等发明的双凸极电机及其起动发电系统,填补了航空机载该领域的空白。还有一些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里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乔新教授的“飞行结构多约束优化”、朱德懋教授的“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樊蔚勋教授的 “弹性各向异性体力学”、吴国钏教授的“串列叶栅”、彭成一教授的“紊流发生器”、王家骅教授的“火焰稳定器”、郭锁凤教授的“飞机主动控制”、丁道宏教授的“VSCF电源”、郑衍杲教授的“模拟转台”、周儒荣教授的“B-SURF三维CAD系统”、刘谓贤教授的“爆炸成形技术”,以及警戒机机头和雷达罩、大型复合材料自动重铺带系统、神舟飞船回收伞、飞行器起落装置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三、提升型号工程研发水平
有一件事情一直是南航引以自豪的,建校60年以来,学校自主研制成功了包括“长空”系列无人机、“翔鸟”无人驾驶直升机、微型飞行器等近30个型号/型别的飞行器,涵盖了靶试、侦察、干扰、电子对抗、通用站勤、核试验取样以及缉私、防灾救护、农林水利等多种用途。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校第一项科研重点任务,为海军航空兵研制一种无动力靶机,学校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南航1号”无人机,并于1958年11月试飞成功。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顶住压力和冲击,研制成功一批国防急需的新型装备,如中高空靶机、小型直升机以及 “1015”系列雷达伞靶等。1968年4月,原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南航下达研制我国第一架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中高空大型靶机,经过8年奋斗,“长空一号”中高空靶机于1976年完成全部试飞科目,并通过国家航定委设计定型。
同时,我国第一台装机使用的飞行自动驾驶仪“KJ-9”诞生并通过设计定型。1975年,我国唯一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型直升机“延安2号”,突破多项重大技术关键完成试飞,走完了方案论证、设计、制造、试验和试飞全过程,对我国自行研制直升机具有重大意义。特别值得浓墨书写一笔的是学校主动请缨,研制成功核试验无人驾驶取样机,结束了我国核试验中由飞行员驾机穿越蘑菇云取样的悲壮历史,于1977年—1980年期间4次圆满完成核试验取样任务,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重大贡献,样机现陈列于国家航空博物馆。随着低空靶机、高机动靶机、超低空靶机、火箭助推靶机相继研制成功,形成了6个型别的“长空一号”无人驾驶飞机系列,在我国大型靶机方面独领风骚至今。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首次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和全玻璃蜂窝夹层结构的AD系列轻型飞机和FT300轻型飞机,以及AC—500五座轻型飞机。1992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参观了AD系列轻型飞机,2000年环太湖世界科技飞行大赛,其压轴大戏就是AD飞机双机穿越太湖大桥桥洞,那紧张、刺激、美轮美奂的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
随着学校承担型号任务越来越多,研制水平和能力大大提升。1999年通过设计定型的“云笛”无人机已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液压弹射起飞和拦阻网回收等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均属首次;“翔鸟”无人直升机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直升机研发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试飞获得初步成功的一种新型无人旋翼飞行器,更是属于国际首创。随着“云燕”无人机、“长箭”无人机,“鸿燕3号”无人机等相继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以及正承担的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南航已成为我国无人机研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7年学校被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授予突出贡献奖。
如果说南航在大型无人机研制方面实力雄厚,那在微型飞行器方面就更具特色。南航是国内第一个承担该领域研究的牵头单位,已研制成功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微型飞行器,其中国内尺寸最小、重量最轻、水平最高的微型飞行器系统正是出于南航,曾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中央电视台给予了专访报道。
2011年11月9日11时21分,随着“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直冲云霄,811秒后,我校自主研制的 “天巡一号”小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遥测数据表示,卫星一切正常,这是南航科技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对我校航天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南航飞行器研制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三位老师的名字,他们是吕庆风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长空”“云笛”“翔鸟”无人机的总师;高正教授,国家科学大会奖“延安二号”和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 “一种新型无人旋翼飞行器”的主持设计者;昂海松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型飞行器”的负责人。他们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浓彩厚迹。
当我们重温历史、丈量历程、盘点成绩,虽说挂十漏千,但我们惊喜发现,南航人真的做了很多,贡献了很多。什么是南航精神?是责任!是奋斗!是奉献!总之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勤恳踏实,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