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理工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报》

从0到1的飞翔

——记蓬勃发展的机械创新协会

作者:崔艳  何苗  王亚杰  唐爽    
2012-05-31     浏览(285)     (2)

本文介绍了机械创新协会成立一周年的庆典活动,协会顾问受聘仪式,协会会徽揭晓,以及协会成员们实践创新的经历和成果。他们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协会还协助老师组织了多项比赛和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







  5月23日下午,东区图书馆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在庄重而又不失活泼的会场上,校机械创新协会顾问受聘仪式暨协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正式拉开了帷幕。
  于化东、潘毓学、张树仁等15位教师受聘为协会技术顾问,机械创新协会会徽当场揭晓。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充盈着自信的脸上,记者感受到了他们对机械学科的热情,对知识创新的渴望。值此机械创新协会成立一周年,记者专门走访了机械创新协会,走进了他们风雨兼程的一年。
  志同道合的追求机械创新协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于5月20日初访协会。刚走进机械训练实验中心楼,协会理事会成员吕玮东便笑容可掬地迎面走来,边走边聊中娓娓道出其中的天机:“只因四个字‘志同道合’。”简单平淡的一句话,饱含着协会成员间的深情厚谊。
  成立协会的想法产生于 2010年 10月,当时,一部分参赛队员去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总结比赛经验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在比赛准备过程中,无论是图纸设计,还是动手建模都走了很多弯路。为了减少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把这些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房梁、巩略、刘长宜等九位同学向当时带队的教务处及学院领导提出成立协会的想法。返校之后,几个人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在教务处、校团委及学院老师的帮助下,2011年5月25日机械创新协会正式成立了。
  “我们和协会一起长大,见证了协会从一无所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一起奋斗的一年里,这里成了我们的另一个家。”协会会员机电工程学院10级的昝世凯满含深情地说。机械创新协会的成立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没有完备的器材,没有固定的工作室,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成员也不到10个人。会员们在科技学习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喧嚣、嘈杂的工厂里他们开过会议,做过图纸设计;尘土飞扬、阴暗潮湿的仓库里他们讨论过学术问题。在几位同学的锲而不舍的奋斗中,机械创新协会诞生了。如今,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协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会员、3个横向部门和3个纵向部门、5个工作室的综合型协会。正如吕玮东所说,一年里,协会已从诞生时如孩童般的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发展到现在的疾步如飞,一路奋斗的过程有汗有泪,更有成长。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协会成立之初就借用学院的机房开展了一个月的培训工作,传授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和灵活严谨的操作技巧。会员们在机电工程学院老师的支持下,根据自己学习软件的心得组织了第一次活动———玩具模型建模活动。“活动尽管规模小,展示的场地有限,但同学们用一把卡尺和一套软件,将玩具模型描绘出来,效果已经算是不错了。”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巩略如是说。
  创新的思维来源于对生活的奇思妙想。一次,协会会员高彬彬在校园里看到工人手持工具修剪道路旁的绿篱,一下一下很是费力,他就产生了做一款“绿篱机”的想法。有了思想就要行动,高彬彬、原华、吴迪等小组成员在工厂里夜以继日地设计草图、绘制三维图、制作模型,在昏暗、嘈杂的环境里通宵调试。“绿篱机”的制作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他们用丝杆螺母配合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来实现修剪平台的升降,但由于最初买到的丝杆没有配合螺母而宣告失败,标准丝杆和螺母与其原理不符让他们第二次与成功失之交臂,最后,跑遍长春市买到了货物稀缺的左右旋丝杠才做成实验。为了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整个作品中需要的两根直线滑轨,小组成员们流连于各个网站,顶着烈日行走在大街小巷,货比三家后,终于在本市买到了一个合适的滑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吉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选拔,“绿篱机”被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小组成员吴迪对此深有感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机械创新协会让我们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去检验真理,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无比充实”。
  无独有偶,协会会员阚建偶然看到一段趣味横生的视频:一个人轻巧地卸下了桌子下端的螺丝帽,手推桌角逆时针转动,桌子顿时无限制增大以放置更多的物品。一个很常见的情节,却激发了阚建和刘啸的创作灵感:要制作出一款整理交换桌,通过桌面的交换轮替选用不同的办公物品。说干就干,小组成员从图纸设计到动手操作,从零件订做到零件装配尽心竭力。初审中,由于交换桌的制作过于简单而并未名列前茅,在咨询了李学光老师后,刘啸决定在电动推杆、同步轮和同步带的作用力下应用丝杠螺母,通过电力推动桌面的升降,并且将原有的二层桌面增为三层桌面。为了订做合适电动推杆,小组成员们跑遍了长春的街头巷尾却并未找到与行程相符的推杆,最终在网上订购了一个相符的电动推杆。然而天不遂人愿,刘啸小组需要的零件“姗姗来迟”,19号才到,次日他们在工厂里有的拿着零件装配,有的在电路板前检测,有的拿着尺核对最佳距离……时至20日他们整整七天未眠,但是每个人都沉醉在实验中,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4月21日,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省级比赛中刘啸小组荣获了一等奖。“科研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用知识武装头脑,要用实践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刘啸若有所感地说。追寻创新的脚步“创新型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广大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为科研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机械创新协会指导教师高艺介绍说。在协会成立的一年中,协会协助老师组织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吉林赛区选拔赛、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的校级选拔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的校级选拔赛,协助文学院组织201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吉林赛区选拔赛,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立项组织工作。在刚刚完成的吉林赛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共提交22项作品,荣获省级一等奖9项,其中5项作品获得参加国家级竞赛的推荐资格,刷新了我校机械创新大赛参赛的最好成绩。同时,在协会慧鱼组的带领下,协会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获得二等奖2项。
  “追寻创新的步伐,捕捉闪光的灵魂。”这是机械创新协会网站首页上的一句话,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的协会精神可见一斑。即将毕业的吕玮东告诉记者:“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无中生有,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实现那些别人想到却没有做的。”机械创新协会会员们捕捉生活的点滴,寻求创造的灵感。不仅追求创新,在实践中机械创新协会更是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建模大赛中,机械创新协会帮助负责的老师们组织动员大会,让同学们熟知比赛程序、踊跃报名,在选拔赛后发布比赛结果。期间,还邀请了历届优秀参赛选手与报名选手们进行了培训和经验交流,组织同学们集体参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吉林赛区决赛……春华秋实,硕果盈枝。如今,机械创新协会度过了自己一周岁的生日,在科学求知、机械创新的道路上走完了从0到1的精彩过程,还将有1到2,2到3,3到4……科学永无止境,记者衷心祝愿机械创新协会在科学的王国里展翅翱翔,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