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

五四文化艺术节本身的意义在于,纪念“五四”运动的同时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人大学子搭建了展现大学生青春风采的平台。当年“五四”运动的先辈们用青年的激情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如今的我们则在继承发扬爱国精神的同时,展现出青年学子应有的朝气。在传承“五四”精神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把青春投入到对自己和集体、国家和社会更有意义的事业中去,当是五四文化艺术节更重要的意义所在。

青春风华,绽放人大

———记我校第十八届五四文化艺术节

作者:姜清怀  沈哲凡  刘寒青  ■学生记者    
2012-05-07     浏览(79)     (0)

本文描述了在校大学生参与文艺比赛的经历,以及比赛的精彩过程和难忘的回忆。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向永远年轻的“五·四”精神致敬,他们以青春的名义相聚在一起,创造了家人一般的情谊。比赛让这群年轻人更加了解彼此,收获了成长和回忆。青春依旧,关于青春的诗依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穿着制服的学生们在奔走呼号,他们声音激昂,时光转回到永不褪色的1919年,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驱辱的重任。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把人们的思绪拉回,这里不是东交民巷,而是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八届五四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的现场,新闻学院的同学们正在台上朗诵《少年中国说》。
  93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救国奔走呼号,引发了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93年后,人大学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向永远年轻的“五·四”精神致敬。
  美好的经历,共同的回忆文学院2011级学生高羽頔的人人网相册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中她的双腿又青又紫,这张照片停留在“五·四”舞蹈比赛前夕。
  高羽頔是文学院参与“五·四”舞蹈比赛的同学之一,此次,文学院派出了由十三名女生组成的队伍参赛,节目为军旅题材群舞《军帽》。对于题材的选择,文学院文化部部长米奥兰介绍说:“我们发现大家对军旅题材都很感兴趣,就初步定了关于女兵的主题,后来想到军帽这个意象,为了表现当代女兵英姿飒爽,同时军帽也象征了对部队的热爱。”
  高羽頔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参加了比赛。排练伊始,她便感受到了挑战:“我们到了场地先要站3-5分钟军姿,一遍遍地练习,身上都是青青紫紫的。”高羽頔表示,是责任感支持自己一路走到舞台。
  顺利通过初赛后,同学们兴奋地在教二楼前草坪合影,当时,大家遥想着决赛时的场景,谁也没想到等待她们的插曲:决赛上场前一小时,高立娜同学因身体不适而晕倒,在醒来后她甚至难以起身行走,但她仍坚持上场。由于群舞的特殊性,任何一人的中途退出都会给整个舞蹈编排带来很大影响。高羽頔说,当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大家都哭了,立娜说无论如何她都想上台。”对姑娘们而言,能共同完成整个舞蹈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最终立娜站上了决赛的舞台,和她的12名队友一起圆满完成了舞蹈。“结束的时候,我们抱在一起痛哭。”高羽頔回忆,那是感动的泪水。
  最终,文学院获得了比赛的三等奖。“我觉得我们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创造了难忘的回忆。”高羽頔说。
  一台戏,一家人,一段情“回想《纸鹤》前后的点点滴滴,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当它真正诞生的那一刻,一切都那么值得。“情景剧《纸鹤》的女主角,来自财金学院的薛平在回忆起拍摄的过程时这样说道。
  在这样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拍摄队伍里,没有人经过严格的表演训练,也没有与专业人士媲美的制作技能。但是,一群志同道合,充满梦想的青年们相聚在一起,就能让一部部情景剧在荧幕上映,成就自己的青春梦想。
  薛平自言已不是第一次接触“微电影”,但是第一次以主演身份出现在荧幕上的她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由于每一幕的拍摄都要亲自参与,熬夜、四处奔波都成了“家常便饭”。有两幕戏要在首都机场拍摄,他们放弃了清明假期,一大早奔赴机场。由于付出了不一般的努力,《纸鹤》的“诞生”才具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看到自己拍摄的作品在校园里取得了很大反响,薛平和她的团队都深感欣慰。《纸鹤》讲述的就是关于青春、成长与梦想的故事,意在让观众在看过之后勾起对青春的回忆或憧憬。以青春的名义,一群人因为一台戏相聚在一起;也正是这一台戏,让这些人真正了解彼此,收获家人一般的情谊。也许,这也是青春的意义所在。
  青春依旧,我诗依旧4月6日的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我诗依旧”第十八届五四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决赛现场。进入决赛的共有8组独诵,6组群诵。自比赛开场,观众们便进入了一场美妙的声音旅程。
  文学院的群诵《青春的梦想》是整场比赛的压轴节目,参加朗诵的共6人,分饰不同时代的三对恋人,表现祖国的年轻人在不同时期的青春与梦想。对台上的他们来说这一刻期待已久,过去的日子里,人文楼的楼道、阳台,明德楼后的空地,都留存着他们的回忆。不管天气如何,从七点半到晚上十一、二点的练习从没有人缺席。每一节诗都要和自己的搭档不厌其烦地对,从诗句的准确性、词间的停顿、语气的抑扬到情感的充实饱满,一遍又一遍,以致他们都能准确地记下对方的稿子。也许身体会疲惫,声音会沙哑,可是当回忆起一同朗诵的日子时,他们却一致用了“温暖”、“感动”、“美好”这些字眼。这次的经历,不仅是争取荣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排练磨合的过程中感受了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互相帮助的自豪与成长。
  青春如诗,属于年轻人永不褪色的回忆是最优美的措辞。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年轻人,有着对青春不同的阐释,即使那些年轻人一代代老去,可是青春依旧,关于青春的诗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