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在服务和科研的道路上奔跑着

———记我校无线电爱好者协会

2012-05-23     浏览(65)     (0)

  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成立于1989年,前身是物理系家电维修小组,1998年更名为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专门从事义务家电维修、电子技术研究和产品发明制作等活动。2008-2011年连续四年被评为我校“明星社团”“优秀社团”,2010、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 “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
  近年来,协会成员先后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拓普杯”物理科技大赛等科技大赛,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成为我校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型社团。
  从校园摊点到“三下乡”服务队和往常一样,周五下午五点,学府东路上准时摆起了家电义务维修小摊,两张宽大的木桌,几个斜插的焊盘,地上躺着几个工具箱,这便是协会成员施展拳脚的“战场”。来到摊前,维修人员正认真地用万能表检修着刚送来的小音箱。不一会儿,维修摊前便围满了人,越来越多的师生送来需要维修的电器,饮水机、手机、音响……都成了他们“诊治”的对象。
  当然,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提供服务,有时也会“主动出击”。在得知科技楼前练太极的老年人没法放音乐时,协会成员就按着老人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定时开关的音箱,解决了老人们无法放音乐的难题。顺着现任会长杨立刚的手看过去,当年设计的智能音响依然立在科技楼二楼的阳台上,这是无线电人的一份骄傲……随着协会的日益完善和壮大,他们不再满足于校园的服务活动,成员们都渴望到社会上做更多的义务活动。2005年,在物理系老师的指导下,协会第一次走出校园,在菏泽市天香公园免费为市民维修家用电器百余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三下乡”活动的启动更是给无线电人带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物理系每年的志愿服务队都是由协会的骨干成员组成的。一名成员回忆:“跟队下乡时,村民们把各种坏家电搬来维修,也有结满了蜘蛛网的老电视,我们都会尽力而为,但修理比我们年龄还大的老家电确实是个挑战。”队员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务实的服务工作也吸引了省市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志愿服务队也连年获得“山东省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服务队”称号。
  从拆修家电到国家专利当协会的维修点不断扩大、维修技术不断提升时,与时俱进的无线电人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小家电维修,他们开始向科研创新方面进军。2004年,协会设立了研发部,主要负责专业作品的创作,参加各种电子设计大赛及机器人大赛。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研发以及参加各种大赛的需要,研发部在2010年从协会分离出来,正式挂牌成为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实验室,这为协会成员的研发制作提供了更加完备的实验条件。
  当有了条件优越的实验室,大家都觉得,协会成员可以天天在里面搞研究了,维修摊点可以适当减少一下。杨立刚摇摇头:“只有经过长期在外进行义务维修,才会提升我们对电路分析、原件焊接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当然,做研究时需要的抗干扰能力、吃苦耐劳能力也是在维修时锻炼出来的。”协会每年都要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在得知参赛题目后,主办方往往要求必须在3-4天的时间内将作品完成。参赛队员们会连续几个昼夜吃住在实验室,如果没有熟练的焊接技术、敏捷的电路分析能力,参赛作品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接触的东西多了,思维变得敏捷了,灵感也就来了。”作为协会原副会长,物理系08级闫文林同学在实验室发明了 “智能化多功能物理量测量仪”,并在2011年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成为我校首位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在他接受校外媒体采访时说:“有些东西就是需要灵感,这些灵感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校园维修摊点、“三下乡”实践、校外服务等协会一系列的义务服务活动就是无线电人丰富的生活。
  从专业实践到自主创业物理系开设的各专业对实践性要求相对较高,无线电爱好者协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协会成员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验台上,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最初的家电维修小组到如今小有名气的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一批批无线电人从协会走出去,他们有的走向了专业的工作岗位,有的靠着扎实的理论水平和突出的实践能力进行自主创业。
  协会原会长,物理系07级专科生张洪恩,靠着平时积累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从各种比赛中获得的经验、荣誉,毕业后便被深圳某科技公司挖去,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但不久后,他便辞去高薪工作,来到杭州找到另一位协会骨干一起创业,创立了以电路板制造为主的科技公司,公司职员大部分是协会的成员,现在盈利情况十分乐观,正在一步步扩大规模。他们表示:“在协会的那段日子里,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我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每次活动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这为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被问及当初怎么会一口答应去创业时,一名成员坚定地说:“我们吃住在一起,一起下乡维修、熬夜、参赛,没什么可犹豫的,反正兄弟们在一起,没啥好怕的。”这大概是创业团队每一个成员当初的想法吧。
  从校园摊点到“三下乡”服务队,是一条义务维修的服务路;从拆修家电到国家专利,是一条不断创新的研发路;从技能锻炼到自主创业,是一条相互协作的兄弟路……殊途同归,归于他们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归于无线电人的团结拼搏,归于一条科技社团的发展之路。
  (学通社 钟博陵 伏传伟 蒋亚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