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培训归来话感想

国有资产管理处 赵同臣

2012-05-25     浏览(69)     (0)

在国外,自主招生也类似于国内的高考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多所大学和专业。录取方式根据学生入学考试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服务工作和个人特长进行综合评估。近年来,招生改革已逐渐与国外接轨,平行志愿的实行消除了对第二志愿考生的歧视。


  招生也有“高考”
  国外如何自主招生,也是我们想知道的内容。在霍恩海姆大学,主管学生事务的ChristelMaier女士给我们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德国也有类似于我们国家的统一高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申请多所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申请时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德国大学入学统一考试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社会服务工作的相关材料,还有个人的爱好、特长资料等,学校学生事务部门中专门负责招生的人员,根据学生大学入学统一考试成绩,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分别乘以不同的权重,加上社会服务工作和个人特长的加分,汇总这几项的得分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荷兰、丹麦大学的大学招生也大致如此。
  从陪同人员处,我们了解到,跟我们国家不同的,一是,他们每所大学的差别不是太大;二是,他们人口少,上大学的竞争不激烈,只要你高中毕业,想上大学,总有大学可上;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把上大学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和所谓的蓝领阶层的收入差距也不是太大,甚至后者的收入有的比前者还要高。
  我们所去的三所大学,都是农业学科为主的,听说学生中不少是农场主的后代。据说,欧洲国家的农场主是属于最富有的阶层,国家给予许多的补贴和优惠,他们来学习农业学科,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农场。从我们所去的三所大学中知道,尽管学生进入大学的难易程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想进入大学学习,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还是必备的。
  近年,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改革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见报后,对大学教育的责问更趋激烈。有人怪罪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甚至提出取消高考,看来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把高考本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看得太简单了。
  在问到招生录取问题时,我们还专门问了一个细节。如果每个学生可以申报多个不同的学校,就有被多个学校同时录取的机会,如果他选择了另一学校,不来本校报到,会不会影响本校的招生计划呢?他们回答,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学校每年总有近百人同意录取了而不到学校报到的,这是常事,按事先备选拟录取的学生名单接着往下通知就可以了。这种录取方式,充分尊重考生的选择,真正以学生为本。学生最终去那一所学校不去那一所学校读书,是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面对多种选择所做出的决定,入校后的情绪,对专业的感情,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当然更不存在我们国内所批评的打乱招生计划、浪费名额等问题。
  我们长期的计划经济,在高校招生中影响颇深。招生指标、报考志愿、录取方式,主要是为管理者便于管理而设计。形式上考生可以报几个志愿,实际上,在同一批次的录取中,除第一志愿外,以后的各志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现实操作中,在同批次、水平接近的录取学校中,第二志愿是很少有学校录取的。有的学校在招生简章上虽然写了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但条件是“要高出学校在当地最高录取分数50分以上”。这样的条件,实际上完全排除了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及以下志愿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我们强调第一志愿,由此,高考第一志愿的录取率,就成了学校评价招生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不接收二志愿考生的意愿,有的学校明确表示不接受第二志愿。似乎第一志愿报考就是热爱本校,第二志愿就是看不起本校,在实际上形成对二志愿考生的歧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深化,目前除了北京等少数省市外,多数省市的高招,已经改革这一做法,实行了完全的平行志愿,这就和国外学生真正自主的同时申请几个大学,在实质上没有了太大的差别。相应的第一志愿录取率的评价指标,在高校实际招生工作中,也必将失去它的意义而成为历史的名词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