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曲周田间做科研 七学子论文答辩

2012-05-25     浏览(70)     (0)

我校曲周基地的2010级研究生论文答辩成功,他们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获得导师们的高度评价。研讨会上,就提高研究生实践技能方式和方法、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


  本报讯 “我觉得这位同学的论文做得很好,可以通过!”看到导师们反复诘问和“刁难”,河北省曲周县槐桥乡相公庄村的村民们急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是5月14日曲周基地2010级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现场的一幕。当天,7名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边开展科学研究,边为当地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研究生们,精彩的答辩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曲周是我校开展校地合作历史最长、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2009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揭牌,我校师生也再一次扎根农村,为“双高”创建活动提供科技支撑。2010年,第二批研究生黄成东、高超男、黄志坚、贡婷婷、刘世昌、刘瑞丽、方杰等7名研究生也来到曲周,吃在农村、学在农村,在农村读研,为农民朋友们提供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
  一年多来,同学们在田间地头获得第一手数据,做科研、写论文,虽然条件艰苦,但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养成了扎实作风和严谨科学态度,真实了解到基层农村的情况,增进了同农民朋友的感情,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答辩会上,“曲周县冬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王庄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高效关键技术试验与成果”“新型肥料作玉米种肥的可行性探索及曲周县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科技小院技术推广模式分析”……同学们的论文都是结合曲周的研究和“科技小院”的服务内容开展的。这些学术规范、百姓认可的论文获得了导师们、校地相关部门领导们的高度评价。
  另讯 5月14日至15日,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讨会在曲周实验站召开。与会代表观摩了曲周基地2010级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实地参观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建的“科技小院”,就提高研究生实践技能方式和方法、研究生选题与农业生产需求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机制和支持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