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来这里工作
去年临近毕业,在我选择并决定来祁阳站工作的那段时间,我身边有一部分同学并不理解,特别是与我一起来这里实习的几位同学,他们更是感到惊讶。每当谈到这个话题,他们表达的都是:如果我再呆上几个月,人都会憋疯。虽然有点夸张,但第一次来到实验站,站里的生活条件确实让我们吃惊:房间里门板上的油漆基本上都脱落了,窗户被报纸糊过多次,房里只有一个木床、一张书桌、一条板凳;做饭的地方仅一个煤炉,一张旧书桌当灶台。没有餐厅,也没有澡堂,更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我们深感疑惑:这哪里是一个国家级的实验站?
虽然如此,但在这样简单甚至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实验站搞科研的专家、老师基本上是每两年就取得一项科研成果。是什么让他们长期坚持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奋斗?在实习的几个月里,我找到了答案,也坚定了我留下来的信心。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徐站长从北京来这里开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他没有叫站里派车去衡阳火车站接,也没有告诉站里要安排伙食,而是主动提出与我们实习生搭餐。一起吃过晚餐之后,他跟我们谈论了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学农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他说:“在农村基层做科研工作,物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但我们面临的是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是零距离的接触,农业生产中有什么问题,农民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优势是在城市里没有的。而当你
所做的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的时候,你的人生价值就
得到了真正体现。”
那次谈话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也让我暗下决心,立志毕业以后做一名真正服
务“三农”的科技工作者。
还有一次,是一个清晨,我在院子里听广播,路上迎面
碰到一位老人,他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位老人身着白色
圆领的旧汗衫,脚穿一双旧布鞋,看上去已近70岁,身体单
薄,但精神饱满。刚开始我以为是附近村子里的老农,过了一会儿,他竟然走进了实验室,并跟老师们一起讨论一个分析样品。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实验站的前任站长———陈福兴。作为实验站的元老,一位农业化学家,已经退休多年的老专家,他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这个小山沟里继续搞科学研究,这种敬业精神以及他对实验站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
当然除此以外,实验站里还有一大批勤勤恳恳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常年累月工作在农业科研生产的第一线,取得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数据,为农业科研付出了青春年华,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在我毕业之前,学校就红壤站人才断层的问题组织了一场大的讨论,讨论中提到:我们农大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学生的理想和责任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对这些问题我也曾考虑过。因为我来自农村,对农村的穷、农民的苦我一直深有感触,所以希望自己毕业之后能用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农村的现状、改善农民的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特别是我们学农的人就应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每次说起这些,总有人觉得这是在喊口号、讲空话、讲大话。确实,在这个物质欲极度膨胀的社会,生活中很多现实的、物质的东西时刻在左右我们的选择,甚至动摇我们的理想,但是,当你选择了一项自己感兴趣,并觉得有意义的事业,也许你就不会那么在乎了。
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实习,实验站45年所凝聚的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加上自己作为一名学农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毅然选择了来红壤实验站工作。我热爱这片热土
现在,来这里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对实验站布置的一批长期定位试验和承担的课题有了更多的了解,跟外面的业务联系也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更多的交流。
我觉得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里所提供的工作条件绝对是一流的。实验站有着46年的历史,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把青春奉献给了所热爱的事业,也正因为这样,46年来所收获的科研成果也是沉甸甸的。目前,实验站有15年以上的长期试验包括水田、旱地、生态恢复等共8个,因为有多年的资料积累,它具有原始性、原创性和连续性,它是原始创新的源泉。每一个长期定位试验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个长期定位试验都值得去挖掘,值得去研究。
这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信息并不闭塞,实验站跟外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能够给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是站里的科研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绝对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
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老师都尽力指导和帮助我。
我跟王伯仁老师在实验室做分析化验工作,他没有把我当成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是安排我独立完成某些项目的分析,精心指导我如何规范操作、使用仪器,当我遇到问题时与我一起解决。今年上半年我参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按照试验方案设计要求,他主动交给我去做,还倾力相助。因此,在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的优越条件下和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围中,我只要努力的工作,刻苦的学习,自己业务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我觉得长期坚持在实验站生活真的不容易。站里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夫妻两地分居,家里的老小也都照顾不了,所以要在这里长期坚持下来需要一种信念,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学会享用这份清静。
实验站坐落在农村,生活条件的简单甚至比不上当地的农民,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快乐地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简单甚至是艰苦的生活,使我们大家的感情淳朴而深厚。
在这里,我是年纪最小的,我时刻都能体会到长辈对晚辈的关怀。生活的关怀总是体现在细微之处,小到每一顿饭他们都会过问。秦道珠老师担心我不吃早餐会把胃搞坏,几乎每天他都会督促我吃早餐。站里除了我之外,其余的所有人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但他们每个人从来没有抱怨过,即使有困难,也是乐观对待,满怀激情和信心。
曾经有过在基层工作经历的人,都把基层经历当作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把基层的生活比喻成“通往最深层的快乐”。我热爱这片土地,我更热爱自己的事业,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也正是由于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才建立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为了明天而奋斗
一年多来,他们在工作上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寄予了我很大的希望。这一切,对于我这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一定会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们那种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要和祁阳站一起成长、发展,给自己留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够投身到基层的科研事业,一起创造我们农业科研事业美好的未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