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评论

从杨振宁俯身听问谈师德

作者:欧阳永志    
2012-05-10     浏览(74)     (0)

文章阐述了师德的含义和重要性,指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和良师益友成为道德风尚的推动者,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的体现。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智识上的发展,还要尽力解决学生人格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九十高龄的杨振宁因听不清学生提问,颤巍巍地缓步走向台前,弯下腰,俯身与学生对话。这一幕,惊坏了台上的工作人员,因为上台时他是由人搀扶着的;更感动了台下的千余师生,掌声雷动。
  正如我校名家论坛的宗旨“睹名家风采,开阔视野;与大师对话,启迪人生”,杨振宁给我们上了无言而生动的一课。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风范,而且让我们领悟到了实实在在的朴素师德。
  何为师德?有人认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不然,师德是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有形的,是可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不管是大爱永恒的谭千秋们,还是带病坚持上讲台的孟二冬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师德吗?
  高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每一个教师的师德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风和学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曾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启迪学生。
  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教师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参照系,教师的德与行是他们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对大学生来说,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青年人的心灵,师德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于素云老师就用她的真情和爱心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有学生曾在BBS上说:“于老师,我佩服您的学识,更欣赏您的品德!”“听于老师的课,除了学到知识外,还会明白很多人生道理”。
  瞿振元书记在与青年教师座谈时曾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的德和行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智识上的发展,还要尽力解决学生人格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用真情、真知和真爱去影响学生,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和良师益友成为道德风尚的推动者,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