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师生同力铸“和谐”

作者:本报记者王黎学生记者蓝湛    
2007-12-29     浏览(539)     (0)
本报记者王黎学生记者蓝湛
  2007年11月22日,青岛理工大学,“山东省高校第二届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的比赛现场。静载试验中,我校的“和”与“谐”都成功承受住了15千克的重量。“谐”接下来首先在加载试验中出场,在原来承担的15千克重量的基础上,3千克的铅球在350毫米的高度向它冲击,这一击,相当于46千克的重量!在承受重击的一瞬间,“谐”摇晃了一下,结构随即坍塌。赛场上一片沉默,令人难堪的沉默!“谐”队的队员上前收起模型的时候,眼睛里泛起了心痛的泪光。但是,他们克制住了难过的心情,把获胜的期望聚焦到了队友设计制作的“和”上。即将出场的“和”能否不辱使命,完成聊大师生的期望呢?
  “和”与“谐”的故事要从2007年7月开始说。7月份,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收到了山东省高校结构设计大赛的参赛通知书。大赛是省教育厅为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举办的,深受每个拥有土建专业的高校的重视。比赛要求利用梧桐木条制作空间大跨度建筑结构模型,以模型的承重能力判别优劣。因为是首次参赛,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学院领导班子到普通师生都非常重视,选出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较强的6名学生,组成两支队伍,分别命名为“和之队”与“谐之队”,作品为“和”与“谐”。“当前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建筑结构设计更要讲求和谐。”指导老师薛明琛认真地解释说。
  第一次参加此类比赛,老师和学生们既兴奋又迷惘。参赛说明很简单,大家手里拿着比赛中允许使用的———仅2毫米厚的细木条,美工刀,砂纸,502胶水,直尺等简单的工具,实在想象不出来所谓的参赛模型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开始动手设计制作的第一个建筑模型,是按照建筑物的样式设计的。为了保证模型的承重能力,大家开始设计的方案是最为稳妥、保守的方案,模型使用行架式结构。作品设计复杂,制作也相当艰难,赵腾飞老师、薛明琛老师和6名队员的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作品上。因为模型精致小巧,每根木条的长度,每层木条之间的距离都必须极度精确,才能符合设计要求。虽然做了防护措施,但是因为操作不熟练,一不小心,锋利的美工刀就会在手上留下“记号”,队员们用创可贴把伤口一包,继续制作模型。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时间一天天过去。队员们天天面对着模型,脑子里转来转去的都是模型的样子,白天休息、吃饭想着,就连晚上做梦梦见的还是模型。
  在他们的努力下,作品一天天成型,距离参赛的日期也越来越近。可是,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这样的模型是不是完全符合比赛要求?”大家对着模型看来看去心里直打鼓。学院分团委的老师利用各种渠道为同学们找寻资料;赵永生副院长在外出工作的同时,也专门抽时间参观了解外校的模型制作。看到他们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同学们才慢慢地对“空间大跨度”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他们也认识到,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模型在保证承重能力的同时,必须要减轻质量。
  此时,离比赛日期还有两个星期。队员们重新从设计方案出发,为模型“整容”、“瘦身”。他们在薛明琛和赵腾飞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地决定———每个支柱仅用一根木条,放弃原来一个支柱用四根木条的做法。在新的设计中,和队选择了三腿柱,谐队则选择四腿柱。指导教师建议,模型的柱子都应该倾斜一定角度。这个倾斜角度到底该是多少?老师们把问题留给队员自己解决。队员们充分利用几个月的实际经验,经过讨论,制定了几个制作方案,再一个个细心讨论、筛选。“谐”———四条支柱,高355mm,重37.5g,它最具亮点的是底板。“谐”运用了“消能减震”原理,设计了两层底板,在承重静载接受冲击荷载的时候,即使第一层板被击破,也会缓冲向下的力,延迟模型下降的时间,第二层板则会稳稳承接住重物。“和”———三条支柱,高351.5mm,重36g,它的设计特点是应用了三角形结构,因为减少了一条支柱,在“个头”和“体重”上更具有优势。设计方案制定好了,同学们充分发挥出几个月来不断提高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经过两周的奋战,全新的“和”与“谐”都圆满完成。
  11月17日,由赵永生副院长亲自担任领队,我校的6名队员满怀着信心和憧憬,带着他们的精心设计制作的“和”与“谐”到达青岛理工大学。
  让我们重新回答故事的开始部分。“谐”队队员在拿回模型的时候,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比赛中,模型要放在砂子上,放的时候必须先平整砂子,使参赛的模型保持良好的平衡。“谐”就是因为摆放中稍有倾斜,在圆球冲击的时候因受力不均而垮掉。他们马上把这个关键点告诉了“和”队。紧接着,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队员们细心地把“和”放在了比赛场地上。3千克的铅球从空降落,“和”安然接住,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大赛评审团一声“试验加载成功,模型通过”之后,心情无比激动的参赛队员们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最终,“和”获得优秀参赛作品奖,我校获优秀组织奖,赵腾飞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虽然没有获得很高的奖项,但是对首次参赛的“和”“谐”二队的队员来说,更重要更珍贵的收获是激发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能力,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理素质,这一切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次比赛,重要的是默契的合作。团结协作可以有效的激发每个人的智慧。”
  “谢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老师,我们能够迅速进入比赛状态,这与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学院里或校内。”
  每位选手都有自己的收获,他们带着学校的使命参加比赛,带着新的使命回来———告诉自己的同学: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我们需要永无止境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