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解读“十二五”规划(6)

重点建设任务之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2012-04-25     浏览(182)     (0)

学校将全面改善科研条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行业部门和重点区域的重大需求做出贡献。未来5年,科技创新领域包括农业生命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与医学、资源环境、食品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学科与新型交叉研究。为实现科技创新任务,学校将全面进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提供切实的政策、条件、经费等的支撑与保障。


  学校要提高科研能力,就需要全面改善科研条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行业部门和重点区域的重大需求做出贡献。
  未来5年,学校的科研工作将瞄准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以玉米的高产、抗逆生物学研究、猪禽的高产和高效生物学研究为重大攻关方向。以小麦、蔬菜与温带水果育种,作物栽培与植物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动物营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食品加工,人类营养与健康,农业装备与农业工程,生物质利用,重要政策研究以及各类基础性研究为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到2015我校科技创新方面重点建设8个科技创新领域,分别是:农业生命科学领域、植物生产研究领域、动物生产与动物医学研究领域、农业资源环境研究领域、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基础学科与新型交叉研究领域。
  为实现科技创新任务,学校将全面进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协作、凝聚力量,从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具体改革创新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以提升科技创新为中心目标,建立学校各职能部门高效协作机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项目管理和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对外合作交流、科研基地建设、科技人员评价考核等方面实现联动,提供切实的政策、条件、经费等的支撑与保障,促成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强化学校在重要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标志性成果培育、社会服务行动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作用。
  围绕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领域和优先方向,以建设目标为导向,凝聚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学校在科技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稳定持续支持,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围绕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新模式,为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做出贡献。科研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改革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技贡献多样化、考核多元化、比较科学化的新评价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氛围形成。建立能够兼顾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的评价模式,建立客观、公正、长效、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科研考核方式。引入国际科研评估方法,客观评价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营造与国际一流大学相适应、与国际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逐步接轨的科研考核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和激励政策。在稳定对国际论文、发明专利、新品种和新产品、获奖等科技成果奖励的基础上,加大对顶尖期刊论文、解决重大生产问题、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实现科技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同步增长。改革以往仅奖励科研产出的做法,按科研人员岗位和所承担科研任务,发放科研任务津贴。学术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科技工作的决策作用。改革学校、学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组成,增加国内外知名专家。在学科(或系)成立教授委员会,作为基层科研和学术的指导与决策机构。
  组建学校科技咨询委员会和科技战略研究中心。进一步强化学校科技宏观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战略研究、重大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效性,适应现代高校科技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校内外科技战略专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点对全校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规划、科技管理政策、科研资源配置、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建设、重大项目组织、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等提出咨询、建议、论证和决策。
  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顶层统筹,按照学校科技发展规划和“985工程”、“211工程”建设方案,围绕科技创新目标和重点领域配置人、财、物等科技资源,并视科研产出进行动态调整,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突出学校主导作用,统筹“985工程”、“211工程”、和专项等经费投入,围绕国家、产业和学科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源头整合,有序建设”的原则,重点建设能推动我校原始创新和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科研基地。 (发展规划处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