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探访山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

作者:张彬  文/摄    
2008-04-30     浏览(1129)     (0)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讲述“新闻发言人的新闻意识”


山东大学杨善民教授讲述“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我们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但换个角度讲,任何改革都是从形式开始的。”山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的创立也许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崭新形式,成为发言人制度继续普及深入的新起点。———编者按“下午,我就要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一起,进入山东大学,进行为期三天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估计回来之后,除了容貌没有变化之外,其它各个部分,全变了。”
  54岁的临沂市民族宗教局纪检组长丁富强在4月14日的博客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这篇日志名为《三天培训:真正进入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在博客世界中的丁富强是一名勤于耕耘博文、活跃于私人圈子中的普通网友———“沂水老道”。
  4月15日至17日,与丁富强一样,96名来自青岛和临沂的“准发言人”参加了山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第三期培训班的学习。而仅仅根据2006年年底的统计数字,全国至少有6000名以上各级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官员等有关人员成为了迅速壮大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中的一员。“一班新车”
  接受《山东大学报》记者采访时,丁富强再次由衷的感慨:“我这是怀着年轻人的心态踏上了一班新车”。先后务过农、当过新闻兵,又从事政府工作20余年,丁富强把这一次宝贵机遇称之为“从记者到官员,再到新闻发言人的多重身份转换”。当然,对于“新闻发言人”这一事物而言,这确实是“一班新车”。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等形式,就某些特定的政府新闻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这些要素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就构成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作为一个‘制度人’,通过各种形式来为政府发言,发布信息,沟通媒体和公众。”这是发给培训基地学员们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中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规范表述。
  1983年,时任我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到2008年3月,正式意义上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好走过了25年。
  从2003年起,政府开始加大对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力度。此后,由上至下的各级新闻发言人培训相继展开,正如某知名大报所说:“基本上培训班办到哪个省,哪个省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建设起来了”。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省市(含省会市)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8年是重要的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伴随奥运会的召开,放宽外国记者在华采访限制的国务院477号令也将进入实战检验的阶段。新的形势下,媒体格局、新闻舆论的态势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新闻发言人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作为文化大省和拥有奥运承办城市的山东省,首先依托山东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创造了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
  “省委宣传部希望建立固定的基地,通过系统的设置课程,聘请专家,培训学员。”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杨善民教授介绍,“经过多次考察论证,最后与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找到了契合点。”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在为基地揭牌时说,山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个创新,是全国第一家挂牌的基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丁富强们是国家发言人制度进入新阶段的第一批实践者。“游于艺”并非“朝夕功”
  六节培训课上,学者、官员和媒体人分别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对学员进行了培训。一位学员评价说:“很久没有当学生,连续坐这么久听课实在是很辛苦,但从理论上来说确实高屋建瓴,实际上也有可操作性,‘遭罪’还真是值得的!”
  “澄清谣言跑的应当要比新闻报道快半秒钟。”杨善民教授针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反复郑重强调,连服务培训的工作人员回忆起三天的课程时,都忘不了这第一课的内容,对新闻的“及时性”感受最深。
  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李昌文被学员们私下里评为最认真的老师,他讲课的内容是“媒体眼中的新闻发言人”。李台长结合自身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手持两万字的手写讲稿洋洋洒洒拖堂超过中午12点,还不住为自己没来得及准备电子版反复跟大家道歉。“谣言止于智者”、“新闻发言人绝不能说假话”、“媒体期待的新闻发言人包括三个特征”……讲课结束后,学员们的情绪丝毫没有受到时间的影响,反而集体报以热烈的掌声,向尽职尽责的老师致敬。
  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张春腾也是即将上岗的新闻发言人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食品安全与特种设备安全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张春腾不断称赞课程设置的系统、全面,从媒体、发言人、新闻等方面给予自己多角度的理论提升,使新闻发言人可以从不同方面综合考虑,实现“知己知彼”。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我身为副职,对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比较熟悉,谈起来也比较有把握”,张说,“但最困难的是如何面对媒体,如何驾驭现场气氛和把握沟通的节奏。这些都不是朝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平时都是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第一次有机会这么系统的从理论上进行集中的学习”,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的胡丽芹则表示,“但是有些理论只是从观念上接受了,还不太能够完全理解。可能需要回去慢慢沉淀一下。”
  丁富强在课余时间里喜欢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散散步,回味一下课上的内容。“我特别能够感受到山大向上、奋发的学习气氛,我还收集了一份新的校报,尤其喜欢山大学生表演的话剧,还有山大的图书馆。”他兴致勃勃地说,“这不远处还有一块写有孔子言语的石碑,上面的四句话我已经背下来了,叫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说这四句话可以用来作为“对一个新闻发言人的提醒”,而真正的“游于艺”,恐怕只有“靠时间与实践来磨练了”。博客:新闻发言新渠道?
  “我的博客是以私人身份开的,”谈及自己的博客,丁富强说,“我几乎每天都有更新,但是点击率很少,只有亲人和朋友浏览,比如我儿子的女朋友就会给我留言。”
  “那是因为你没有公开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张春滕副局长提出不同意见,“不然那人数可就不得了了。”
  丁对此表示同意,“对,尤其像民族宗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是否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开博客肯定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不久之前,由于“华南虎”事件推上前台的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其新闻发言人博客上发表文章,题目为《如果您每年缴纳20元履行植树义务您有意见吗》,由于其公私身份不清,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总统大选中,团队打造的官员形象展示博客则成为一道新的政治风景线。
  网络媒介,尤其是博客,能否成为新闻发言人的一项新式武器?本报记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35份问卷作了分析。调查发现,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集中于40岁上下的社会中坚力量(28人),该群体对网络媒体———博客的接触情况相对乐观(19人开或打算开博客),但大多数人仍把博客当成一种私人信息发布的工具(14人),或者把建立博客当成个人的自由选择(10人)。对于博客与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关系问题,只有少数人进行判断(9人),其中采取积极利用态度的人(6人),多于认为“会混淆公私”的人(3人)。
  山东大学杨善民教授对此持相近观点。他认为只要时间允许,公私分明,每个人都有开博客的权利。对网络的利用可以多样化,例如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就是个不错的渠道。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李昌文也认为作为“社会人”,限制新闻发言人开博客的权利是不人道的,但是无原则的发布政府信息,也是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允许的。
  就此问题,记者特地采访了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陈认为,中国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导致中国的家、国界限本来就无法隔离,而是同心圆的结构,由此致使公私界限无法像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样相对明晰,所以还是不开为好。
  “可是我觉得也不错。虽然我不开私人博客,但是如果工作需要,我们部门可以以我的形象开一个博客嘛。”张春滕说。相对于学者和媒介从业人员的保守态度,部分处于新闻发言人实践前线的官员们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我认为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发言不是个人的事,要由政府部门共同商讨决定。”丁富强说,“迎接奥运会也因此可能多一条时尚的、更人性化的推广渠道,但前提是必须要维护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丁还补充说,即使是以私人身份开博,也完全可以不谈工作,从侧面与国家和政府相配合。
  “十九页笔记”与“三十壶热水”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的胡丽芹在最后一节课的课间领回了红彤彤的毕业证书和学员合影。她把证书、纪念照、两本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教材整齐的叠放在桌边,黑色的记事本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工工整整记了满满十九页笔记。
  “尽管老师们的PPT课件都无偿提供给大家拷贝,我还是喜欢再记一遍笔记。”她笑着说,“这有助于我思考。”十九页笔记和其他摆在桌子上的东西都是胡丽芹这三天的珍贵所得。但是回去后的日子对新闻发言人来说,才刚刚开始。
  “为了给大家随时提供热茶,这三天来,我们至少来来回回倒了有三十壶热水。”现代传播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小红说。
  据培训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在三期学员结束培训课程,回到各自岗位、实践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时候,基地第四期的培训工作又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了。杨善民教授接受采访时说“培训基地的专家库也正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建设,目前专家库成员以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为主,根据培训基地领导的要求,我校也将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以及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政治与管理学院等相关院系,聘请有关专家,进入专家库,为学员进行授课指导。”
  当记者问及新闻发言人基地的培训还打算举办几期时,杨教授笑道:“培训基地建设是一个着眼长效机制而进行的工作,只要政府需要,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