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报》

艰苦创业二十年(上)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诞生、变迁和创业的历史回顾

2012-04-15     浏览(157)     (0)






□ 宋文成
  今年,是校庆60周年,也是经教育部批准,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10周年。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凝结着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科大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勤俭办学、从严治校、培育英才的壮丽篇章。在校庆即将到来的日子里,看到河南科技大学今天的巨大变化,我作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人之一,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深感有责任将当年建校的创业史告诉新来校的青年教师和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希望年轻人了解学校诞生、发展的艰难历程,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学校,更加珍惜当前幸福的大学生活,立志早日成才,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革命军人到农学院教师
我1930年12月26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淸苑县南刘各庄。生日很好记,和毛主席同月同日生,家乡也好记,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地道战闻名的冀中根据地保定府淸苑县。南刘各庄虽然属淸苑县,但距离保定市很近,只有5里多路程。我的父亲是读书人,很关心我的学习,送我到保定市上小学、初中和高中。
  1949年3月,河北省解放后,我参加革命工作,到淸苑县农村当了小学教师。1950年4月,我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部队分配我到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上学,学制四年。1954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科毕业后留校攻读兽医病理生理学研究生学位。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我在学校被授予中尉军衔。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解放军兽医大学移交地方后,我于1959年1月调河南农学院任教,主讲家畜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先后担任畜牧站站长、药理病理教研室副主任、畜牧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
   到偃师创办“岳滩农学院”的艰难历程
原洛阳地区 (包括现在的洛阳市和三门峡市)以前没有全日制的正规大专农业院校。“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学习辽宁省“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的“教学改革”经验。中共河南省委豫发(1975)4号文件通知,决定从河南农学院现有教师、干部中抽出三分之一人员,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出五分之一的人员支援全省各地区办农业院校。当时,河南农学院已搬迁到许昌办学。同年9月,上级指派我带领由河南农学院和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调的25名教师从许昌来到洛阳地区偃师县筹建农学院。
  1975年10月,我们第一批教师到偃师县报到,没有办公室和宿舍。偃师县教育局有一栋1958年大跃进年代兴建的砖拱圈起来的楼房,墙壁多处裂缝,两侧用钢筋牵引,以免倒塌,摇摇欲坠,早已成危房。我们就借来,在这里办公、备课、居住。
  当时,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山西省昔阳县有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先进生产典型大寨大队,建有大寨农学院。同样,我们洛阳地区偃师县有个岳滩大队,当时是河南省闻名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同年11月1日,洛阳地区革委会洛革字(1975)30号文件通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普及大寨县,培养又红又专的农业技术队伍,决定成立“岳滩农学院”,隶属于省农业厅和洛阳地区双重领导。
  岳滩农学院是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开始筹建的。建校初期,学校为了尽快为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采取“先入学、后建校”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招生。除为省商业厅举办的“养猪训练班”是在洛阳地区农科所办学外,其它如“小麦高产栽培训练班”,由陕县师范学校转入我校的农业师资班,76级农学专业的新生入学,都是在堰师县岳滩大队、老城大队和高庄大队的农村住宿和学习的。
  “小麦高产栽培训练班”师生吃住都在农户,半天上课,半天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真正做到了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便是这样,还逃不出“四人帮”吹鼓手的诽谤,1976年6月30日 《河南日报》刊登了 《伊洛河畔顶风船》,批判学校教师“刮十二级台风,进行右倾翻案”,无中生有地对教师进行丑化和无情打击,在那种年代真是有冤无处申。可贵的是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没有被这种恐吓所动摇,而是忍辱负重,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1976年招收200名工农兵学员,因偃师县农科所住房有限,不能按期入校。不得不在县农科所附近的高庄村租用民房,延至1976年12月底才使农学专业122名学生入学 (畜牧兽医专业78名学生延期至1977年8月才入学),学生住在高庄村,吃、住、学习都非常艰苦,一间农村民房用床板搭成通铺,要住8人至9人,一个人占用的地方只有一尺多宽,拥挤不堪。没有炊事员,招收农民合同工做饭,没有食堂,不论刮风下雪,只能露天吃饭。没有电灯,学生点煤油灯学习。为了使这些学生尽快迁入校内,学校将农科所原有13个废弃猪圈,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加高,改建成学生宿舍,农学专业122名学生才搬入校内。以后又将原农科所的牲口棚腾空、打扫,畜牧兽医专业78名同学于1977年8月入学后就住在这里,可以说建校初期学生住的是马棚、猪圈一点儿也不夸张。1976年由陕县师范学校转来的“农业师资班”的75名学生,就在偃师县老城大队的县卫生学校上课、学习,直到1977年暑期毕业。
    洛阳农专的三次更名
1975年11月洛阳地区革委会批准成立的“岳滩农学院”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高等学校,是不正规的。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了整顿。1978年1月,河南省革委会豫革字(1978)1号文件通知:根据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不得命名为高等学校。文中指出原经洛阳地区命名的岳滩学院更名为洛阳农业学校,招收大专班学生。这是第一次更名。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达(78)教计字1427号文,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这是学校的第二次更名。洛阳地区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学校地址在洛阳地区的新安县。河南省教育厅、农业厅在向教育部呈报将洛阳农业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时定名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其缘由也在此。招生的范围也偏重于京广线以西的几个市。
  国家教委为了理顺全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名称,特别是与中等专科学校相区别,于1992年4月1日以教计(92)54号发文,全国第一批65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改校名的通知,将豫西农业专科学校正名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从发文之日起,正式启用。这是学校的第三次更名。
  (韩明儒 韩卫红 戚兰兰 高枫 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