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学校召开贯彻实施“2011计划”动员大会

2012-04-10     浏览(200)     (0)

  本报讯 记者 万合利 4月6日下午,学校在明伦校区新办公楼一楼会议室召开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动员大会。校领导娄源功、梁晓夏、赵国祥、王凌、宋纯鹏、关学增、邢勇、雷霆、朱恒宽出席会议。各学院、各科研机构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与会。会议由常务副校长赵国祥主持。
  校长娄源功传达、解读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件、会议、讲话重要精神。他指出,“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其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1计划”将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娄源功强调,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赢得下一轮发展的先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参与“2011计划”,对于加快我校内涵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贯彻实施“2011计划”要做到以下3点:一要有观点,即牢固树立机遇观点、竞争观点、合作观点。抢抓机遇,主动参与竞争,与校内外、省内外的系科院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际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二要有重点。要凝练方向,抓住关键点,找准结合点,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研究型学院要带头参与这项工作。三要想办法攻克难题。申报“2011计划”协同创新项目,要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副校长宋纯鹏在讲话中表示,贯彻实施“2011计划”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影响深远。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大家要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勇于竞争,加强战略研究;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营造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在优势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争取在“2011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基层单位要认真研究“2011计划”相关文件与实施方案,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多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同时把这项工作与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型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加强组织,迅速行动,尽快提交项目申报方案;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2011计划”项目库,制订总体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科研处处长苗琛介绍了实施“2011计划”的基本要求、实施原则、实施方式、支持措施以及组织管理,并对我校进行“2011计划“协同创新项目申报作了具体部署。
  赵国祥在总结讲话中提出4点要求:一、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2011计划”的精神实质。“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一项核心任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能力提升;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二、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次大好机遇。“2011计划”与“211工程”、“985工程”不同,不设门槛,面向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我们要果断紧抓机遇,积极参与,争取多方资源,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三、我们一定要开拓思路,周密谋划,勇于竞争。“2011计划”是机遇,更是挑战。大家要迎接挑战、直面挑战,更要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河大精神征服挑战。四、我们一定要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突破。要立足自身实际,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提高学校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