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需要我们守护的道德

——祭奠小悦悦的离去

2011-10-28     浏览(99)     (0)

文章讨论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小悦悦事件对道德的冲击,强调道德应该被重视并遵守。同时呼吁人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伸出援手,从而维护社会正义与基本伦理。


儿时,“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童稚的歌谣还隐约地在耳畔响起。那时带着鲜艳红领巾的我们,在洋溢着“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人文关怀中快乐地成长,在我们纯净如白纸的心中,莫可名状地感觉到道德是很重要的东西,也许就像大海一样,不可度量。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还不时回荡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些颇为生僻的文言词句,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读懂,但是先贤们沉淀在其中的思想光辉,那如“世外桃源”般完美的梦幻国度却在“润物细无声”中陪伴着我们成长,于是在我们的价值观中,道德的种子便发芽了。
也许我贫乏的词汇描绘不了道德的特质,但其实在我们呱呱落地,来到世间的那一刻,道德就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骨髓里,薪火相传,是我们人生道路的重要的旅伴。
还记得爷爷告诉我“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情,否则要遭报应的”。还记得爸爸告诉我“人可以圆滑,但是道德的底线却要谨守”。于是在我的心中,道德仿佛又多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但是当我在网上看到年仅两岁的佛山女孩小悦悦,在连续两次被汽车碾压,倒在血泊中的7分钟里,从她身边经过的18名路人竟无一人出手相救,最后才有一名拾荒的陈贤妹阿姨将其救起的新闻时,刹那间,我谨守了二十四年的道德内核破开了一道裂痕。小悦悦的悲惨遭遇让我心生怜悯,但是那18名路人的冷血更是让我不寒而栗。我不禁要问“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道德精神哪里去了”?
人情冷暖何至于斯!
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现在的人这样缺乏人性。21日,小悦悦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但是她那倒在雨水中的染血的幼稚面庞与嘶哑的哭喊却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拷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冷漠?小悦悦的不幸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当今的我们和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人们相比哪个更麻木?如果那时的人是愚昧无知,那当今的人却是道德泯灭,明知该有作为而不作为,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们都是这样的冷血,今天的逃避,明天我们自己就有可能遇上啊!
13日下午,小悦悦事件是给当今中国人道德良心做了一次最真实的随机抽查,只是可惜调查的结果是18:1,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比例啊,这是社会道德缺失的最真实反映。
在功利主义与机会主义盛行的当下,对于利益的高度强调,对于自然的正义与基本伦理的断然否定,形成了我们道德的断层。“扶不起,不敢扶;要是孩子的家长赖上我怎么办”在十八名路人的心中,当这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之时,小悦悦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好事,做还是不做,在“彭宇”效应的影响下,大部分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就有了老人摔倒不敢扶,小孩倒在血泊中,于是就有了我们思想的自我阉割。
但幸好,我们还有像陈贤妹这样的好阿姨,在沉闷的黑暗中给我们带来了一抹亮色,让我们不至于彻底的绝望。
陈阿姨并不是一个人!
在杭州,有最美妈妈吴南萍面对儿童坠楼危急时刻的伸手一接;在沈阳,有七旬夫妇面对街头井盖被汽车碾碎而树起的警示牌;在匆匆街头,仍然有人给乞讨者钱物,仍然有人会扶起摔倒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依循着心中的良知,跟着道德的指引,他们接住的,树起的,给予的,扶起的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道德精神。
我们不要做中国的路人!
我们的脚踏之地,便是中国。在这个逐渐变得陌生的社会中,只要我们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当社会风气败坏,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当下,只要作为一个个社会单元的“我们”心怀良知,遵守道德,即便不能使大的坏境得以根本扭转,也能使遗憾和悲剧更少一点。
让我们的精神,在每一个深夜,走向10月13日的那个下午,走向佛山的广佛五金城,走到被汽车碾压的小悦悦身边,弯下腰,伸出手,张开爱心—这不仅仅是救她,更是在救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