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培训归来话感想

国有资产管理处 赵同臣

2012-03-25     浏览(65)     (0)

作者参观奥胡斯大学农学院时,得知一位教师获得诺贝尔奖证书,但学院对大师的低调和淡定态度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浮躁和功利化的环境氛围,使教授们真正把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眼见诺贝尔奖证书我们学习培训的最后一站是丹麦的奥胡斯大学。奥胡斯大学在奥胡斯市区。我们直接去的是前几年刚刚并入奥胡斯大学的农学院。学院距奥胡斯市区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其前身是丹麦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周边没有其他的单位,居民离得也很远。因而也就少了些喧闹和嘈杂,是个做学问地方。几栋分散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用连廊相连,混然一体,非常有特色。目前在这里学习的只有研究生,还没有本科生。
  听完学院情况介绍,例行的是参观。学院教学和行政主要工作活动场所,都在这连成一体的成片小楼内。学校负责接待我们的老师,沿楼内楼道和连廊一路走一路介绍,他对挂在墙上的每件画作或工艺美术作品,更是不厌其烦。走到一处一楼和二楼的楼梯处,他指着挂在侧面墙上大约八开大小的一个镜框,告诉我们说,这是他们单位一位教师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证书。一听这个,我们马上回头,驻足上前仔细观看,许多人还在证书前照相留念。
  诺贝尔奖,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份量,该是多么的崇高和重大。使我奇怪的是,他们似乎并不特别地在意。那张证书挂的位置很不显眼,只顾上楼梯的你,不是特别留意的话,是不会注意到的。旁边即没有文字说明,也没有获奖者照片之类的东西。更使我们不解的,那位接待我们的老师,也没有向我们更多的介绍什么,就连叫什么名字,获得是什么项目的奖也没有说。比起他介绍的每一件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来,这张证书就跟没说差不多。我当时就想,他们对此为何如此的低调和淡定?若是我们,获奖者的彩照、获奖成果、生平事迹、领导接见的照片、论文手迹……,单独拿出一个房间来介绍和展示恐怕都不过分。
  我们是一个敬仰和尊崇大师的社会,也是一个急切期盼大师辈出的氛围。近年来,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创新团队、新世纪人才……,一个个的“人才工程”,无一不是想评选和营造出一批大师来。人家不迷信大师,不刻意去营造大师,甚或鼓励学生挑战大师。大师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据我们了解,跟普通的“小师”,也无太悬殊的差别。我想,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没有浮躁和功利化的环境氛围,才使每一位教授们摒弃了任何个人私欲的膨胀和压力,不急功近利,不去做假,不想抄袭,真正把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