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师大报》

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品格的培养

作者:◇佟雪    
2011-05-25     浏览(38)     (0)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在很多国家的大学中成为热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伊安·洽博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该校为例说,澳大利亚大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在不断增长,该校已有100名师资人员着手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并有近200名学生开始报名学习中文。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中国热”在斯坦福正在升温。该校于两年前在北京设立了分校,斯坦福学生可报名来华参加三个月的学习班,课程涉及经济、法律、中国文化与历史等诸多领域。亨尼斯说,学习回国后学生都说他们在中国的经历让他们很受益。现在,该校有不少学生都强烈建议校方增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让更多学生有在中国进行暑期实习的机会。
但在国内的大学教育中,很多大学都在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致使当今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极度缺失,并在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出现了传统道德素养丧失的现象。在国外,很多大学至今仍规定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一门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而我国的高校,正常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技能教育挤掉了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甚至连普通的传统知识教育都没有了。我们呼吁,中国大学应有清晰的立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品格,让中国的大学生无论未来身处何地,都能够带有本国传统文化特质。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类大学更应如此。
那么,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品格呢?
  首先,学校应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将既有文化品位、高尚道德情操,又有美感和生活趣味的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介绍给大学生,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文化的视频短片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内涵,并使其具有现代意识,进而使二者实现完美对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不能直接移植或简单地嫁接。西方大学对优秀文化的吸收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所以中国大学的开放精神要保持民族特色,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西方大学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国大学精神才能光大。
  另外,大学应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清晰的民族立场。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大学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时刻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努力做到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始终保持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与接续文化、弘扬传统是大学教育应当作为自身使命与任务而积极完成的两项重要内容。因此,现代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挖掘民族文化品格的影响潜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这不仅能够使文化促进教育的发展,也能够使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承。
(作者为文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