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一节中明确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众所周知,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回答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己任的。它不仅要研究社会现象的一般的理论性问题,更要回答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其产生的一般规律,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当前,就是要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澄清与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现实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置身于广阔而真实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现实之中,以回答真困惑、解决真问题、探讨真理论的研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这样才有可能产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才能真正做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
这种面向现实社会、立足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研究,第二类是应用性研究,第三类是对策性研究。由于这三种研究范式的不同,其对社会进行服务时体现出来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理论性研究主要倾向于研究社会现象的基础理论问题,旨在探索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理论的说明与支撑。由于侧重基础性、规律性、体系性,所以其必然体现出理论求真、求精、求实的特点。理论性研究要服务好社会,就应当以理论之真、理论之善、理论之美来说服人、教育人、感召人。这就要求研究者不能只坐在书斋里口头论道,而要有实践的勇气与魄力,要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研究作风,脚踏实地,认真地展开调查研究。同时,理论性研究要有问题意识与大局意识,要把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与阐释,运用科学的理论说明社会问题的时代意蕴,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向,使理论呈现出科学性、时代性、规律性。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更要在呈显出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从社会问题出发,夯实学科基础、丰富学科体系、创新学科理论、拓展学科空间、打通学科界限,力图为纷繁变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提供崭新的理论支持,这样才能使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应用性研究主要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把理论研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回应社会需要,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这种研究应当把重点放在为社会服务上,真正体现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服务实践的基本特点。特别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应当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与社会实践部门紧密联系,互相学习,借鉴经验,把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使研究做到有用、实用、好用。
对策性研究主要是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对策与方法,为社会实践创造新思路,提供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这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应用性研究的一部分,但它更侧重于为实践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路线、行为对策和行动方法。这种研究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重视细节。要敢于创造新思路、善于提供新办法、长于解决真问题。要把对策性研究与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有机运用,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上要找准问题,查清原因,搞好对策,特别是提供的对策要针对性高、操作性强、效益性大。这就要避免纸上谈兵,必须务实谨慎,使对策性研究真正成为服务党政的智囊,服务社会的锦囊。
因此,作为新时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才能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素养包括:
一是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树立大科学观,并从国情出发,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创新思维,做到既思想深刻又不流于偏激片面,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二是调查研究和务实作风。哲学社会科学中大量的研究要靠文本的研究来进行,但并不是说不进行调查实践,不进行实证性研究。要大力提倡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多种实证性方法,特别是各种调查实践的方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也可以检验真知、真理。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大兴务实之风,使书斋式研究与实践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是学术责任感与使命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是以思想为事务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当以中国社会问题为思想使命,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为中国人的生活服务,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服务。其所展开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也应当体现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人文关怀与问题意识,并努力从思想的可欲性和实践的可行性结合的角度,来探讨社会实践或者社会行为的各种约束条件,从而为中国的社会实践确定理论或者思想的参照。
四是社会良知。学者是社会的良心与脊梁,他们必须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社会角色担当统一起来,坚守理性、忠于思想、精于学术,也就是学者必须固守学者的良知。要杜绝学术欺骗,坚持学者操守;要维护学者尊严、端正学风,抵制不良学术风气;要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为社会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
五是服务观念。归根结底,理论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要把好的理论奉献给社会,就要端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态度,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要做到学术研究上得来、下得去。上得来就是提升理论品位、提炼学术思想、提高理论水平。下得去就是理论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这样,哲学社会科学才不会沦为无用之学,才会在社会建设中大展宏图,有用武之地。
(作者为政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