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科研新进展

2011-06-27     浏览(112)     (0)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和北大心理学系的研究成果受到关注,前者成功建立代谢综合征恒河猴模型,后者专访教授方方介绍神经科学研究。有机材料组装及其性能研究取得进展,一维微纳米结构被成功修饰并改性为白光发射。


  裴坚课题组在有机材料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近日,裴坚课题组合成了一个具有酚羟基的红色染料,在不溶解有机微米线的乙醇中进行了表面的SN2取代反应,成功将该红色染料通过共价键合的方式修饰在了一维有机微米线表面,并利用表面分子进行的辐射能量转移将原先发射蓝光的微米线改性为发射白光。通过修饰条件控制,裴坚课题组最终获得了等能点附近的白光发射。裴坚课题组通过瞬态荧光,表面荧光扫描,飞行质谱等实验证明了修饰结果源自于表面一层分子中少量分子发生的化学反应。该工作是该领域内第一次对有机微纳米晶体进行的表面化学反应修饰,并通过表面单分子层修饰彻底改变了整个一维微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以后进行更为复杂的器件或生物化学应用提供了基础。
  利用氢键将含有大位阻集团的三维深蓝发射材料组装成一维微纳米结构,由于分子本身的三维骨架特性保障了组装体较高的固体荧光量子效率,六个位置取代的羧酸基团处于合适的位置形成了很强的氢键,进而实现了长程组装体。裴坚课题组获得了文献报道中荧光量子效率最高的有机发光纳米线。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建立代谢综合征恒河猴模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IMM)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及瑞士罗氏制药公司通过4年的合作,成功建立自发性代谢综合征恒河猴模型,同时深入研究了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理、生化及心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并利用临床药物吡格列酮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合作论文于6月21日在线发表于《循环》,代谢综合征恒河猴模型是IMM非人灵长类研究的第一个攻关课题,由张秀琴副教授、张荣利博士主持实验研究。通过大规模的筛选、多年的跟踪研究以及临床药物的验证,成功建立了自然发病的代谢综合征模型,其发病过程、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与人类极为相似,在心血管功能,尤其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改变也与人类非常接近。这一模型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罗氏、阿斯利康以及默克等国际制药业巨头都对该模型表示了极大兴趣,其在临床前研究领域的巨大价值可见一斑。目前,利用代谢综合征恒河猴模型开展的分子遗传学和疾病机理研究已经全面展开,IMM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该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重要的疾病基因,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更敏感的诊断方法,使之在国际转化医学格局中占据一个制高点。(分子医学研究所)《当代生物学》杂志专访北大心理学系教授方方6月21日出版的《细胞》旗下的子刊《当代生物学》刊发了两篇特写文章,分别专访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方方,介绍了蓬勃发展的中国神经科学研究。这是该杂志相关栏目首次采访大陆科学家。(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