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以德为先倾注真情凝聚人心
———记我校灰色系统创新团队
作者:侯美丽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你可以去爬一座小山,但你却无法独自攀登一座险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灰色系统创新团队依靠群体的力量越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该团队在刘思峰教授的带领下团结奋进,致力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在不断完善灰色系统学科体系的同时,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中国学者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不断发扬光大。以共同的学术兴趣和愿景凝聚人心共同的学术兴趣和愿景形成强大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团队成员精诚团结,科研创新与教学改革并举,致力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团队从一开始的两三个人迅速发展成今天由数十人组成的队伍。
在和团队成员的交谈中,你会感觉到,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有的人都对这个团队充满了感情。“团队为教师创平台,为学生谋福祉,在这个平台里面,我们团结协作,互相激励,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努力,都能得到充分肯定”。方志耕教授1999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与刘思峰教授第一次见面后,就对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考入南航,师从刘思峰教授攻读灰色系统理论方向的博士学位,提出并致力于灰色博弈理论研究,出版了中文和英文学术专著,目前已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是团队的核心骨干之一。从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加入团队的谢乃明说,他长期受团队培养和熏陶,较早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目前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博士刚毕业就成功获得国家和教育部多项基金资助,并有一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内学术论文”。针对年轻教师在工作初期很难启动研究的现状,团队帮助他们学习项目申报技巧,共同提高,很快,所有团队成员便能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团队也因此日益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一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倾注真情:用情感管理激励队员“我很想念在团队的日子,盼望早点回去,一起战斗!”今年9月份被学校选派去加拿大学习的朱建军教授说起团队心里就热乎乎的,他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到刘思峰教授的团队,团队的几位老师对他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帮助。现在虽然远隔万里,刘教授还不时地给他提建议,修改项目申报书,并告诉他在国外应该怎么做。
在灰色系统研究团队里,人人都可以放开手脚开展研究。刘教授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十分耐心,他从来不轻易批评、指责任何人,有时即使文章到他那里被改得面目全非,他也不会有丝毫抱怨,不会有丝毫不耐烦。这无形中给了年轻人一种极大地激励,使他们敢于放手去干、去拼搏。团队每两个星期举办一次学术论坛,讨论研究新方向、新问题,其间举办三至四次小论坛,以课题或者论文的形式展开。论坛采取“头脑风暴法”,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提出,畅所欲言,鼓励不同方向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交叉融合中产生新思想、新思路。重大项目申报和研究,通常会集全队之力,发挥专业互补优势,集中力量攻关。在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中,中标喜报频频传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等。
以德为先:身体力行感染队员团队领导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刘思峰教授不懈的学术追求和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快两年不写论文了,可刘老师还坚持在科研一线,这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一位年岁稍长的教授感慨道。已经55岁的刘思峰教授从来没有放弃做研究,认真地推导公式,亲自证,亲自写,新的学术思想不断涌现,每年都要自己动手完成数篇学术论文。团队各种重要的项目申报书,刘教授不管有多忙都必定亲自过目研究,经常和老师们讨论到深夜;青年教师的项目申请书,刘老师也逐字逐句认真修改。在经管学院的办公楼里,刘思峰教授办公室的灯常常是第一个亮,最后一个灭。很久没见的故友碰到他总会说,你的头发又白了很多。当别人祝贺他又一重大项目中标时,他总说是团队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转身继续投入新的课题研究。
这么多年来,刘思峰教授主持的项目,所有经费和奖金等全部由团队共同支配,主要用于补贴参与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和教师。项目经费使用实行谁干事谁用钱的原则,很好地处理了利益分配和成果分享的关系。
“组织是有生命的,能够感知每一位成员的付出”,这是刘思峰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他用自己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行为营造了一个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团队氛围。
“1+1>2”实现创新发展灰色系统研究团队把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团结在一起,通力合作,达到了“1+1>2”的效果。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大批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脱颖而出,团队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誉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对经管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该团队在SSCI、SCI、EI源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中文专著8部、英文研究专著6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针对国家和江苏省经济建设需求,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进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国际奖6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22项,主持的 “灰色系统理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的《预测方法与技术》、《应用统计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其中《应用统计学》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2007年以来,团队共组织了5次重要国际会议专题会议、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007、2009年团队在我校成功举办了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国际会议。2007年,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0年,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团队成果的支撑下,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学科被评为国防特色学科;“工业工程”和“工商管理”专业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学院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团队主持编撰的中文系列丛书《系统评估、预测、决策与优化研究论丛》由科学出版社推出,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在2009年5月专门发来贺信,对丛书出版及团队研究工作给予肯定和鼓励。作为该书中的一册,刘思峰教授申报的《区域新兴产业生长机理研究》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灰色系统创新团队简介
南航灰色系统研究团队,以灰色系统理论及管理定量方法的创新、发展与传播为使命,力争将南航灰色系统研究所建设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灰色系统研究中心之一;建设成为灰色系统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支撑南航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学科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目前,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的达到70%以上。其中1人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入选江苏省 “333人才工程”;1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4人成为学科带头人;4人被聘为校特聘教授,1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该团队近3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SSCI,EI收录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14本,其中英文著作 6本,分别 由 美 国Taylor&Francis出 版 集 团 和 德 国Springer-Verlag出版公司出版。灰色系统论著被国内外学者引用 10000多次,其中CNKI数据库检索出刘思峰教授的论著被引用9553次(含期刊论文4082篇引用5051次,博士学位论文422篇引用646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821篇引用3523次,重要会议论文298篇引用333次)。论著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招标项目等。针对国家和江苏省经济建设需求,在重大项 目 后 评价、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区域经济结构与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成长、复杂产品研制过程管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探索,研究成果直接进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应用成果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国际奖6项。承担国家、省部级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17项。
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突出,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大批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脱颖而出,其中3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博士后12人获国家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团队培养的硕士生8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团队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2007年,经IEEE总部批准,IEEESMC成立灰色系统委员会,挂靠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2010年3月,英国著名期刊出版集团Emerald董事会通过决议,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创办国际期刊“GreySystems:TheoryandApplications(GS)”,并聘请刘思峰教授担任该刊创刊主编。目前,由本团队组织的IEEEGSIS(灰色系统与智能服务)系列国际会议已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科学技术局、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邀请,团队成员在重要国际和国内外知名大学作学术报告30多场,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