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感怀春天
本文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寻春的心情,赞美了桃花、垂柳、玉兰、蒲公英等春天的景物,以及它们的美丽和独特性。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灵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不舍和怅惘。
四月的桃花,映红了少女的面庞;潺潺的溪水,是少年欢快的歌声。
城墙外的垂柳,轻柔地在风中卖弄着风骚。河边的玉兰把洁白的花瓣做成书信,撒到河里,顺着流水漂到很远的地方,去告知春的音讯。匆匆春来,匆匆花开。春天长着脚,跑得飞快。你今天才感受到春意,明天出去,却只见一片落花,让人徒增伤感。
不由想起这样一句词:“春归何处?寂寞行无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与春同住。”曾经多少次嘲笑过词人的单纯无知,觉得这词着实有些不合逻辑。然而人对春天的感怀,又岂是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我不知道在湖上泛舟是否能寻到春的痕迹。我想春的美丽不只限于温暖的天气,艳丽的花朵。我喜欢将船停靠在岸边,借着粼粼的波光,看桃花的花瓣在水中一起一伏,然后漂走。“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是了,美好的景物不会长留人间,也只有桃花源这样的灵僻之地,才会永久地留住春的美丽,和一片片常开不败的桃花。
岸边的蒲公英开得正盛,金黄的小花,一丛丛,一簇簇。年幼的她们只看到一个美丽的梦,就乐得前仰后合。她们可能是这世界上最能感受春天的生命。她们不用为生计奔波,也不用为了谁去开些标准美丽的花朵。她们很自我,开花的时候开花,等到春天离去的时候,就化成一把把小伞,顺风而去,和春天一起离开人间。
现 在 想想,公园里的植物们开花的想法或许都不尽相同吧。是什么呢?只希望他们在午夜时分,托个梦给我,让我也能感受到他们或喜或悲的心情。
中国人有在暮春时节修禊的习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听莺歌燕语,人们随着欢快的乐曲吟诗作赋。现在想起《兰亭集序》,总觉得若和一契,又不能寓之于怀。因为我们不是古人,不能十分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王羲之写它的时候还年轻吧?岁月转瞬即逝,他刚刚懂得这人世的世故,就化作尘土,只留下块石碑让之后的无德之人去凭吊他。他是不是也曾对着落花流水感伤?他是不是也曾去寻找春天的踪迹?
有这样一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垄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作者定是满心欢喜了,因为他最终还是寻到了春。而世间那么多人,很多人都在寻找春天的踪迹,真正找到的又有多少呢?多少人只为了生活的忙碌而错过和春天的约会?多少人拼命地奔波却忘记了花开的时节?又有多少人对春投下了冷漠的表情?
“花非花,雾非雾”,这就是春的影子,摸不清,看不透。我们所要寻找的,最终只是一份独特的心情。然而这就够了。人们寻春,找春,无非是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些对春天的灵感,以及自己的思想中像春天一样的美好的情怀。与其说是寻找春天,不如说是寻找自己。
“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悠扬的笛声,缓缓地飘进醉意正浓的午后。春天终要离去,但她留下了燕语呢喃,留下了醉人和风,留下了几许欢乐,几许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