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对“寄养”问题的疏导

作者:杨雪花    
2012-03-10     浏览(105)     (0)

●案例:

  这是我曾咨询过的一个案例。女孩儿名叫小婷(化名),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长得亭亭玉立,很是秀气,说话语气柔和有节奏,像个大家闺秀。
  小婷主要的苦恼是,跟亲近的人,比如父母、男友在一起时,情绪常常失控。经常为一些小事,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大发脾气,而且倍感委屈,常常是边发脾气边哭,弄得其他人莫名其妙。自己事后又能很快想通,后悔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周围普通的同学及一般的朋友却不是这样,表现得非常宽容豁达,很有人缘。小婷为此很是苦恼,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
  小婷6岁时,父母到外地做生意,爷爷奶奶出于心疼孩子,怕小孩吃苦,不同意其父母把孩子带走。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条件较差,就将其送与住在市区的姑妈家寄养,姑妈有一女儿,比小婷大一岁。小婷一直在姑妈家住了十年,直到高中快毕业时才与父母团聚。但这时却发现自己已无法与父母沟通,常因一句话就与父母大动干戈。这种情况在姑妈家里,从未发生过,在姑妈及爷爷奶奶面前表现得相当乖巧。

●分析与思考:

  与父母分离的这段经历,在小婷的心理上埋下了愤怒、委屈、害怕被抛弃的种子。
  在寄养刚开始的时候,小婷还能把自己在姑妈家的感受,告诉给父母。有一次,与父母谈起姑妈有些事做得自己不高兴,父母就找姑妈说了这事,姑妈当时也没表现出什么,只是爷爷奶奶在私下里批评小婷不懂事,不体谅大人。“自此之后,有什么事都不敢对人讲了,包括我的父母。不管姑妈家人对我怎样,我都说对我挺好的”。由此,小婷的生活怎么可能轻松坦荡?
  小婷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后,把在姑妈家的压抑与担心,以及对被寄养的愤怒与委屈,统统发泄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当她与人交往到一定程度,就会身不由己地流露出敏感、愤怒、委屈,害怕被抛弃的心理。因此,她情绪很难控制,常常令对方莫名其妙。
  我们首先看看小婷与父母的关系。小婷一方面觉得父母不该抛弃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姑妈家受的委屈都是由于他们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她对父母很愤怒。还有一种感受也不容忽视,在被父母抛弃的时候,是姑妈收留了自己,姑妈对自己有恩,小婷有个很大的心理障碍:我如果对父母太好了,会不会是对姑妈的背叛?有了这种心理,小婷不可能坦坦荡荡地对待自己父母。
  而父母有的只是对孩子的内疚与痛苦。每次争吵,父母都非常地痛苦,“有时候感觉他们两个像是怕我似的,对我小心翼翼”。在小婷回到父母身边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40多岁的母亲头发就全白了。
  小婷与姑妈之间。小婷不能清楚地界定其与姑妈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她在我心里不像是妈妈,但也不是姑妈”。小婷每次与父母吵完架后,就对姑妈特别好。这有两种原因,一是惩罚父母,让他们生气:谁让你们当初不要我,谁要我我就对谁亲;二是向姑妈表示,我对你比对我父母好,我是个有良心的人,你养我没白养活。
  小婷父母与小婷姑妈之间。小婷父母本来应对姑妈充满感激,但由于现在自己的孩子不能与自己沟通,却对姑妈言听计从,这本来应该是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所以,小婷父母对姑妈产生了隔阂,就像是姑妈抢走了他们的女儿一样。
  另一方面,小婷的姑妈从未想过把小婷抢走。她也没想到小婷长大后会与父母水火不容,其实为了抚养小婷,姑妈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小婷的表姐,也跟自己的母亲反目成仇,成为问题少女。姑妈希望小婷能回到自己父母那里,也从未想过要把小婷抢走。
  这样看起来,由于寄养,所有的人都成了受害者。其实在所有的受害者当中,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姑妈的女儿,小婷的表姐了。由于表妹被寄养在自己家里,妈妈的爱被分给了另外的人,特别是妈妈经常当众表扬表妹比自己乖,学习比自己好,表姐更是对自己的妈妈心有怨恨,忿忿不平。自从小婷住进姑妈家之后,表姐便由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处处与母亲作对的不听话的坏孩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姑妈自感对自己女儿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姑妈对表姐也是充满内疚。“表面上看我们是特别要好的姐妹,实际上我俩在心理上的距离特别远,我做什么事都想超过她”。她们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最根本的竞争就是对爱的竞争。这对小婷的表姐是不公平的。
  这个案例最后是这样处理的。第一,让小婷从心理上理解父母。理解父母当初离开自己并不是不负责任,父母当初是打算带她一起走的,只是爷爷奶奶坚决不肯。大人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她好,只是他们没有尊重她个人的选择。
  小婷尽管由姑妈带大,但所有的费用都是父母出的,而且每年都回来看她。她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应用了“放松”及“空椅子”的技术,让小婷对她的亲人们 (爸爸、妈妈、姑妈、表姐)说出埋藏在心底一直不敢说的话,进行情绪的渲泄与整理。第二,帮助小婷界定清楚与姑妈的关系。小婷对姑妈应当是尊重与感激,尽管姑妈养育过自己,而且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无论怎样,她都不可能代替自己的母亲,否则,对所有的人都不公平。这个过程用了“角色转换”的技术。让小婷充分体验周围亲人们对她的感受。这对小婷的触动很大。
  事实上,小婷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其他人的问题解决得怎样,与小婷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在第二次咨询之后,小婷开始尝试主动跟父母打电话沟通,在电话中一家三口都泪流满面,很是动情。经过共8次的咨询,小婷“感觉象重新活过来一样,很轻松,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与父母的关系前所未有地融洽,看到姑妈的感觉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与男友在一起时心态也平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