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养蚯蚓的环保人

2012-03-10     浏览(130)     (0)

刘璐璐和杨子羿的团队研制的蚯蚓生物处理箱成功入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共同推出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BC计划”,项目旨在推广环保意识并解决垃圾问题。蚯蚓处理箱不仅可解决垃圾问题,还可利用蚯蚓粪便制成有机肥,吸引居民参与养殖活动,目前该项目已在北京市东城区乐和社区获得了良好反响。团队将继续完善制作易生产、易使用、低成本的蚯蚓生物处理箱。





■学生记者 刘璐璐
  一个不到1M3的箱子,再加上1斤左右的蚯蚓,就可以将一个家庭的厨余垃圾基本清理干净。箱子中下部为蚯蚓土床,若干个孔直通底部,收集蚯蚓排泄的有机肥。这是我校12名同学研制的环保 “蚯蚓生物处理箱”。日前,“革新垃圾处理方式——普及蚯蚓生物处理箱”项目成功入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共同推出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BC计划”15强。
  这个创意最初来自国外环保学家,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资环学院环工08班杨子羿同学看到很多城市“垃圾围城”的报道,很受触动;他想为环保做点实事,开始组建团队,展开对蚯蚓处理箱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下,杨子羿联合资环、经管、农学和工院的数名同学,开始进行“蚯蚓多功能处理箱”的研究。其原理为:大部分有机垃圾,例如果皮、菜叶甚至卫生纸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食物,还能有效消除异味,因为蚯蚓粪便不仅是优质肥料,更是高效的活性吸附剂。尽管这种蚯蚓不是普通蚯蚓,但简单易得,经济实惠,适合居民使用。
  同学们先是在实验室开展实验,获得一定经验后,团队将蚯蚓多功能处理箱引进到北京市东城区乐和社区50多户居民家中。队员们一有时间就跑去社区观察居民的养殖,回来还要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和检测,劳累却乐此不疲。一开始,老人小孩害怕蚯蚓不愿意养,但经过队员多次悉心指导及回访后,居民们以“蚓”为乐,将蚯蚓看作自己的宠物,老人们一聚堆就开始“攀比”谁家的蚯蚓又好又多。
  “虽然这不能彻底解决垃圾问题,但希望能让大家了解它有助于解决问题,”杨子羿说,这一项目的意义更多在于培养大家绿色环保意识。“作为一名资环学院的学生,有着一颗保护环境的心”,他表示,尽管一个人、一个小团队的力量很小,但相信时间久了,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蚯蚓养殖入户活动,在北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果要将蚯蚓生物处理箱推广到全国,就必须不断改进完善。团队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尽快制作出易生产、易使用、低成本的蚯蚓生物处理箱。
  “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护环境。”杨子羿和他的团队希望垃圾能够得到有效处理,探索居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并把经验推广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