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获奖学生与指导老师外语系林爱玉、李丽娟在赛场外合影留念。外语系提供
在近期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传来喜讯,我校8名英教专业的参赛选手5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这类型竞赛的证书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对于英语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外语系林爱玉说。
去年11月,经过层层选拔,09英教罗雅琴等8名学子脱颖而出,成为我校参赛代表。初赛的胜利没有让她们感到轻松,因为12月10日,她们将去厦门集美大学与省内各大高校的200多名英教学子进行比拼,决赛内容为10分钟微型模拟讲课。
学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获奖的8名学子中,有5人是大三、大四的“学姐”。08英教林静、09英教罗雅琴获二级全国一等奖,09英教魏乐萍、游宇、杨毅云获二级全国二等奖。
林静等五人的参赛压力非常大,因为二级比赛难度较大,大三、大四的她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次我是去拿大奖的,经验不足、紧张已不是阻挡我拿一等奖的借口。”罗雅琴笑言。
在林静等5名学子得知被选为参赛代表时,离决赛仅剩半个多月的时间。为此,她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分工合作。她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制定计划,争取一举成功。书籍、指导老师和网络成为她们取胜的法宝。比赛不仅仅考察英语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英语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在短短10分钟内更好地展现自己呢?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她们阅读有关培养英语教师素质的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
她们还根据决赛的考试题型一起讨论,一同分享各自收集到的资料,针对各自所猜测的题目,分别进行模拟训练。训练过程中,互相评价,指出优缺点,力求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尽管具备一些授课经验,但十分重视比赛的她们还是经常去请教专业老师,听取老师的建议,并上网查资料,观看教学视频,认真学习。
12月9日,林静五人到达集美大学,越靠近战场,紧张感就越强。当晚,她们五人分别扮演考官,模拟讲课现场,积极设想考官的问题。10日,200多名选手们通过抽签拿到题目,要求在一个小时内构思出最佳的教学组织方案,将考场变成真正的课堂,力求突出重点,调动气氛,体现创新特色之处。多日的准备没有白费,比赛进行的十分顺利。“考官的问题真的被我们猜中了。”罗雅琴开心地告诉记者。
学妹:初生牛犊不怕虎说起获奖的其他三位“学妹”,她们分别是10英教的齐艳、吴嘉蔓和陈书畅,比赛中三人均获得一级全国一等奖。
相对于林静等5人的紧张与压力,齐艳3人显得轻松多了。没有实战经验的她们,对比赛也充满了许多的”不知情”。但对于平日里就懂得扎实专业知识的她们来说,比赛似乎并不是那么可怕。“既然什么都不了解,那就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力而为。”3人皆道。尽管如此,并不代表她们毫无准备。练习教师讲课常用语,看教学视频,构思上课情景……虽然只是小小的准备工作,却支持着她们走到了决赛现场。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为了让自己的微笑看起来自然舒服,齐艳时常对着镜子练习微笑。而当天比赛时的“齐氏微笑”也让她在现场发挥得十分出色。
三人坦言,在到达考场时,看到周围众多学子手中都拿着讲课需要的各种道具,有的还带了笔记本电脑,现场做课程ppt,“轻装上阵”的她们还是有点紧张。“自我安慰吧,短时间内就算做出ppt也是不完整的,还不如不用,这样就不会紧张了。”吴嘉蔓说道。而此时,在等待区准备的陈书畅则在窗外观察教室里其他高校的选手是如何讲课的,将他们暴露出的缺点铭记在心,避免自己上场时犯同样的错误。就是这样保持着平和、但不轻敌的心态,三人成功拿下一等奖。
“通过比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胆量都提高了许多,现在上台演讲也不害怕了,以后我们还是会积极参加这类比赛,继续挑战自己。”她们说道。采访结束之际,她们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大学时光,英语师范专业讲究实践性,要多参加一些专业技能比赛,多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报记者 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