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解读“十二五”规划

2012-02-25     浏览(61)     (0)

中国农业大学《规划》明确了七大重点建设任务,包括高水平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化建设及支撑条件建设等,同时提出了四大保障措施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该规划对于中国农业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七大重点任务
所谓“重点突出”是指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七大重点建设任务是围绕高水平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化建设及支撑条件建设等7个方面来进行建设。
  高水平学科建设是继续实施学科建设“四大计划”:“攀登计划”,优先加强若干重点学科建设;“提升计划”,加强国内一流重点学科建设;“繁荣计划”,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培育计划”,加强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到2015年,争取3-5个学科方向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教育模式。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外引”和“内培”两种方式,引进海外、校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培养中青年教师、管理干部和技术支撑人才的培养,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建设8个科技创新领域,即农业生命科学、植物生产研究、动物生产与动物医学研究、农业资源环境研究、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化的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坚持以党的工作为指导全面推动学校事业发展领导,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与精神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从图书文献、数字校园、基础条件、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几方面,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工作支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四大保障措施
所谓“保障得力”,是指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提出了四大改革保证措施,分别从学校管理制度层面,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几个方面深化改革,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了软环境保障,为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包括学校和学院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专家论证制度、教代会、党代会制度以及民主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严格人员招聘制度、职务晋升聘任制度,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以及分类考核评价,完善人员退出机制。尤其在收入分配与激励方面,兼顾好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在岗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岗位责任与绩效优先等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进一步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分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以优化专业、改革课程、考试、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改革措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研究型、复合型本科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调整硕士生学制,改革导师选拔机制,研究生招生和奖助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从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研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学术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以及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等4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协作,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总体看来,《规划》按照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纲要和教育部财政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与我校自身的发展目标、特色定位相结合,对于中国农业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规划处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