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改革“动真格”整合资源,为人才培养给力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在辞旧迎新之际进行了领导班子调整,并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系部调整改革、资源优化配置、考核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改革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报讯(记者 胡聪)辞旧迎新之际,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进行了领导班子调整,新班子上任伊始,便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内部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时学院上下为之一震,引起了诸多关注。
“我们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针对内部管理体系,以系部调整改革为主线,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落脚点。”院长黄悦华说,“目前改革没有任何阻力,全体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
黄悦华介绍说,系部调整是改革的第一步。学院以学科和科研方向组建系部,将原有6个系部撤消,新组建了4个系、4个中心,选拔年轻的博士、教授担任系主任、书记,力求实现 “四统一”,即研究方向、研究平台、研究队伍、研究生的统一。在调整后,权力和管理中心向系部转移,系部承担了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职能,学院只抓重点、抓难点、抓亮点。
学院还实行以系部为单位的考核机制,学院只对系部进行考核,教师考核由系部负责,系部可根据各教师特点安排教学科研任务,让每一个教师有成就感、归属感、责任感。此外,每个系部以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2至3个科研小环境,为教师和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院2010级研究生向婷婷说:“新的机制充满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和老师们的研发意识,也让责任和分工更加明确了。”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此次改革的重点。黄悦华说,在分工上,我们首先突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由学院党委书记分管人才培养工作、系部支部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真正把人才培养当成学院的中心工作。学院层面,还设置了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质量工程负责人,并给相关负责人固定津贴;教学课程实行相对归口,即一门课可能由几个系的教师共同承担,主要由院教学办协调各系安排,研究生上课由学科与研究生办公室安排,从管理机制上解决因人少课多课难排的问题,克服原系部安排不下去的怪圈。作为理工科专业学院,加强对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据悉,学院近期将与文学与传媒学院签订提高电气学科学生人文素质相关协议。
学院对学术委员会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新的学术委员会的一半成员都是普通教师,体现出教授治学的理念。
抱着“不能等着发展,要挤着发展,过苦日子,过紧日子”的思想,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成为整个改革的重要保障。学院大刀阔斧,多措并举:取消了单独的博士教授工作室,实现四统一,让教师和研究平台在一起;一律取消院校领导在系部的工作室,腾出位置;取消教师用大板桌,教师办公学习采用工位制;在相对大的房间,将研究方向相近的若干个博士教授安排在一起;特聘教授、“楚天学者”共用办公室,提高利用率;在每个系部设置独立的学术交流室,也可作接待和会议室用;设置两个发展特区,确保其用房,即风电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研究中心、仿真研究中心,力争把其建成两个省级研究平台。
这一番调整之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了,感情增加了,互相理解了。学院教师曹成说:“这是一次‘自信、效通、团结、创新’的全面改革,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振奋了精神,使全体电气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