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不辱使命 潜心教学
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和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中央气象局首任局长涂长望,是创建南京气象学院的主要推动者。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以更加适应业务上的需要,解决综合性大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缺点和矛盾”。涂长望在1956年7月的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希望高教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于是,1960年建校的南京气象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
建校之初首份培养目标上的这样几句话,有着非比寻常的深意。“学生要具有熟练的气象业务技术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即能胜任气象业务技术工作。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气象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设计能力,能独立从事气象科学理论和业务技术的研究革新工作。”这既代表了作为学校缔造者的中国气象局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学校对所负使命的深刻领悟。而从中提炼出的“厚基础,重实践”,成为其后五十多年里南信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办学的优势。
学校首先以著名气象专家、气象部门的业务中坚为主配备师资,他们中有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顾均禧、欧阳海、田明远、谭丁、章基嘉、夏平等等。他们始终以振兴中华培育英才为己任,无怨无悔坚守三尺讲台,夜以继日著书立说。尤其是一批来自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研究室的技术骨干,确保了学校教学能始终紧贴气象业务。
学校对教师备课、授课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如备课时间要做到1:4;要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教学等。当时,大部分专业课授课教师都亲自编写教材,使之体现紧密结合业务技术的特色,基础课教师则在与专业课的结合上下工夫,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功底。其中《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和《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分获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一批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校图书馆则是全国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
学校深知实验、实训对于培养气象人才的重要性。在当时高校教学条件普遍较为简陋的情况下,教师们亲自动手制作教学模型、绘制挂图,精心准备实验和各种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开设了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经纬仪气球测风等实习课和实习台实习,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堪比正式预报员。
时隔半个世纪,校友吴国雄院士、许健民院士等依然对 “朱和周老师的天气图分析、王鹏飞老师的大气声光电和日晕虹彩成因、刘桂馥老师的数学物理方程、章基嘉老师的长期预报方法”等课程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