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扬帆三峡的科研方舟———三峡大学科研创新纪实
作者:■夏静胡世全张世梅肖行
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喜讯频传,三峡大学参与研究的《紊流模拟技术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两个项目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已是学校第三次获得这个重要奖项。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2007年度全国高校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排序中,学校高居第26位。这一年,学校共获得了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38项,总合同经费近5200万元,其中国家科学基金15项;学校共签订横向项目300余项,合同经费达4800万元,其中文科类单项合同经费最高达750万元。
三峡大学为什么能在科研“航程”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三峡大学。
三峡牌:世界级的“吸引力”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宜昌,记者一来到学校,就听到一句名言和一个故事。
要打好“三峡牌”,要将“三峡”的品牌资源,吸纳为学校的品牌资源,进而产生世界级的“吸引力”。这是校党委书记刘德富教授的名言。学校国际合作的故事,人人皆知。2004年10月,世界临坝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在宜昌召开时,英国一所著名的高校校长说:我们非常重视与三峡大学的合作,因为他们研究的是世界性难题,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的经验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作用。
“今年获奖的项目,也都是依托三峡所作的研究,比如李建林校长的《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就是看岩体开挖卸荷以后,地质会有什么变化,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学校科技处成果与知识产权科科长黄敬尧说。
要依托三峡,就要服务三峡;要获取三峡牌的“吸引力”,就要打造水利水电强势学科。
学校省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近70%的研究项目与三峡有关,而用于三峡建设与生态保护研究的经费,占学校承担项目总经费的近80%。
近年来,由水电工程引发的生态、环保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中国水电应该走向何方?
“让裸露的岩石长出绿油油的青草”———开发出植被混凝土边坡绿化技术,是三峡大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目前,获8项国家专利的植被混凝土边坡绿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多项大型水电工程中。新时期,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突出水电,不仅要突出以三峡为背景的水电特色研究,而且要突出与水电休戚相关的生物质能、地质灾害、生态保护、旅游文化等问题的研究。(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