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新起点新思维新高度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十年回顾及展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历程回顾,包括新闻学教育历史、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学院将继续发扬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深厚的传统优势,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搭建五大学科发展重点平台,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和精品课程。致力于打实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深入到社会结构中去,突出中国特色、打造北大学派!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享有中国新闻教育史上“五个第一”的声誉。1918 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门新闻 学课程;同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 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北京 大学教授徐宝璜撰写的《新闻学》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同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出 版的《新闻周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期 刊;1952年,北京大学是在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 整后第一个新设新闻学专业的大学。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 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 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 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 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 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学科群和 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拥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 伍。目前,学院共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 教授13人,讲师2人。22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占 教师总数的71% 。
2010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 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 科名单的通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传 播学成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 这是我院继2006年传播学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9年获得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学科 建设迈上的又一个新台阶。
现学院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学历层 次。本科生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 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研究生设有新闻学和传播 学两个硕士点以及一个传播学博士点和传播学 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专业方向涵盖国际新闻、 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 化交流、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 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诸多领域。 现全日制在校学生72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2人, 硕士研究生210人,本科生415人。建院以来,已毕 业的本科生844人,硕士生688人,博士生47人。此 外还有近两千人进入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已 有1723 人结业,284人拿到硕士学位。学院新闻 传播教育的培养能力已经形成规模。建院十年, 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国家政策 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 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
一、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变革中寻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十年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既有悠久的新闻学教育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品牌优势 和学术感召力,也有年轻学院蓄势待发、积极开拓的进取心;它既面临发展相对成熟 的其他高校老牌新闻院系的竞争,又有抓住新媒体所提供的时代机遇跳跃式发展的 后发优势。学院在十年的发展中,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
第一,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
1、新闻史论研究:200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为传承历史和开拓 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2009年7月,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唯一的一个一级学会———中国 新闻史学会秘书处移至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遂成为全国新闻史研究方面信息交流 与学术研究组织、管理的平台。
2、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学院目前把新媒体研究作为全院科研发展的战略重点, 整合传播学、新闻学等多学科资源,推动对新媒体传播的跨学科系统研究。近5年来 我院获得15项国家级的课题中,有8项与新媒体传播有关。这一专业的教师与政府主 管部门和业界密切合作,承办了多个国家级重要研究课题,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举办了系列学术活动,已成为中国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中心。
3、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北大的跨文化与国际交流专业是中国最早从事外宣 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引领者,承担了 多项国家级重要课题,并出版了多部有影响力的专著,并与海内外跨文化交流与国 际传播学界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在该领域具有教学和科研的独特优势。
4、编辑出版:北大在国内最早开展编辑出版研究。该学科近几年不仅推出了一 系列高水平研究著作和精品课程,在出版史和数字出版方面贡献了大量优秀研究成 果,而且特别注重对外合作,先后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国际出版研究中心、韩国出版 学会和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世新大学等单位保持常年合作关系。目前已经连续五 年主办海峡两岸华文出版研讨会。
5、传播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我院传播学研究梯队紧紧把握住新闻传播学理论的 动态、多元特征,以现代传媒和以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大背景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 的变迁为主轴,追溯各类现代社会人文理论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卓有 建树地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讲,除了研究西方方法论上的前沿课 题以外,还结合国情探索适合本土学术发展的新路径。
6、广播电视新闻:学院拥有一个包括理论、实务以及产业政策研究比较完整的 广播电视教学与科研团队,获得了多项政府部门 和广电集团的重要课题,在电视新闻主持、策划、 采编、制作等方面以及视听语言、视觉传播和视觉 文化批评方面,都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特色。
7、广告与媒介经营管理:广告与媒介经营管 理是本学科点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方向。在教学 上,强调理论与方法并重,强化应用性和操作型的 学习和训练。在科研上,学院承担了多项在广告行 业和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课题,创办了中国第 一本《广告研究》学术期刊。
第二,承担了众多科研项目,积累了学术发展 的深厚基础。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顺应新的学术发展潮 流,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科研方面,学院教师目前承担2项国家重大课 题,分别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 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学院教师获 得了7项教育部一般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 另有部委课题16项、地方政府课题6项、企事业单位课题6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总计 达2192.7万,其中纵向研究经费400万。
除了获得大量科研项目经费外,近年来学院教师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了几百篇优秀学术论文,出版了32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学 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而且还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 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 科学成果二等奖3项。
第三,学术影响力提升,成功举办了多次重要学术会议,搭建了与国内外学术 界沟通的平台。
近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以有限的人力、财力出色地完成了多个国际、国内学 术会议的举办工作,包括:2006年北京论坛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分论坛;2007 年北京论坛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分论坛;连续7年举办中国互联网研究大会;连续5年 举办中国广告趋势论坛;连续6年举办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连续三年举办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亚洲广告业的创新暨全球华人广告教育论坛;首届新媒体 技术与营销传播论坛;北京大学首届公益传播论坛;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 周年学术研讨会;2009全球品牌峰会(美国芝加哥);2009年北京大学修辞传播学 前沿论坛。今年为迎接院庆十周年又组织了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展示了 学院优秀的研究成果和人才队伍,建立起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
第四,拥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师资队伍,形成了北大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共同 体。
当代的新闻传播学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学院从建院之初就注 重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来配置师资队伍。学院既引进了传统新闻学史论 研究和实务研究的优秀教师,也一直注重从国际关系、社会学、信息管理、文学与修 辞学、政治学和艺术设计等与新闻传播有着交叉研究领域的专业引进优秀教师,还 相继从海外引进了传播学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 科的理论视野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新媒体与社会、传播修辞学、媒介管理和 广告等多个领域发挥了特长,形成了北大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二、站在新起点,运用新思维,突出中国特色,打造新闻传播学的北大学派
未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发扬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深厚的传统 优势,加强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继续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服务于国家建 设的需要,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在新闻传 播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之提供政策性、对策性咨询。
第一、搭建和强化五大学科发展重点平台。
(1)争取建成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互联网与新媒体研 究中心。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有效地 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与参政能力,使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党和 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这种改变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 了深入分析与准确认识这种影响,系统性、持续性关注这个变革,学院将把创建一 个一流的研究机构作为学科体系调整的重要工作。从2006年以来,学院一直把互联 网与新媒体研究作为学科建设与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现已形成扎实的研究 基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并已与国家有关部委、媒体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共建新媒体科研国际合 作基地。
(2)将传播学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形成北大特色。依托北大丰富的人文社科 学术资源,发扬北大重视基础理论建设的传统,遵循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北 大传播学科将高度重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立足传播学基础问题,并融合社会 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突破现有外国传播学理论的 定义体系,进行学科体系重建。在方法方面,要拓展视野,不拘泥于国内现有的教学 和科研水平,在做好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体系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深挖 掘,以求提高具体研究项目的学术质量,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成果,扎实地构建 具有北大特色的传播学学科体系,并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中突出以下学院现有的一些特色专业,形成竞争力:一是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研究;二是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三是策略性传播研究;四是 编辑出版研究;五是修辞传播学研究。
(3)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平台,加强新闻理论、历史与实务研究,建成全 国新闻学重镇。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有着重要的历史积淀和品牌价值,是提高学院学 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学会今后的发展不仅要在新闻传播学科内部加强影响,而且 要吸引更多跨学科的学者、专家加入到对中 国新闻传播与传媒产业的关注上来。
为了更好地利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 平台,学院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是加强新闻史论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 的相关著作,继续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 学术会议,继续举办全国性的新闻学研讨 班;二是创办当代传媒人口述史工作坊;三 是设立中国传媒资料图书馆。
(4)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产业与 广告业发展研究基地。我院广告专业在学术 界和媒体经营、广告和品牌传播领域有广泛 的影响力,并同海外相关专业建立了密切的 合作关系,已经立足国内前沿。我院将把服 务于国家传媒发展的重大变革,为政府、媒 体和媒体广告经营类公司提供咨询和研究 等服务作为重要任务。未来,学院将因应广 告业的变革,集中力量,进行理论创新,并不 断提升在全球该领域的影响力。
一是加强原创性的研究,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继续加强同海内外的交流, 继续举办高端论坛等学术活动;二是建立广告及相关经济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中心; 三是建立中国传播产业创新发展案例库;四是把《广告研究》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专业杂志。
(5)建立北京大学广播电视中心,实行产学研结合,走出教学实习的一条新路,并 为北大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一是由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广播台与电视台;二是建立视觉 传播与视觉文化研究机构。依靠北大人文学科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媒介批评 与影视批评方面优秀人才的作用,创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与文化组织,为活跃我院我 校学术研究与文化氛围,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三是建立广播电视节目数据库。
第二、建好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为教学和科研的展开创造更好的空间条件和基 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利用难得的新大楼空间,我们将本着学术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美观 性相结合的思路,对新大楼的空间格局进行精心设计,新大楼不仅将成为学院日常学 术研究和教学办公的场所,还要力争成为北大校园内一个有吸引力的文化场所。
第三、明确本科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类人才是学院的核心使命,为了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政 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素质,学院的本科教育注重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潜能, 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清晰的思维逻 辑、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课程教学上,进一步推进分层级教学:本科一、二年级以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 为主。学院主要安排基础类的共享课程,并鼓励学生修读学校为本科生提供的共享课 程。本科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对新闻传播前沿动态的接触和 理解,在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传媒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理 解社会、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在本科学生中继续完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 业制度,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兴趣。学院将为本科生提供若干课程包,例 如:理论与方法、新闻(含广播电视新闻)、广告、新媒体、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编辑出版 等课程包,每个课程包中包括全院选修与专业必修两个层次。鼓励本科生辅修双学 位,增加多学科背景的知识。还要加大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比重,争取每年都有一 定比例的学生出国访学,拓宽视野。
第四、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区分不同类别,提升研究能力。
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学院学术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政 治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将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术型研究生 以培养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研究领域的拔尖和创新人才为目标,并以博士生教育为主。 专业型研究生以培养传媒与传播领域拔尖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解决新闻传 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 处设立在北大,也是对我院新闻传播教育整体实力的肯定。今后我院专业型研究生教 育将以培养在职的专业硕士为主,打造北大 MJC( 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 nication)品牌。
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上,学院着重强调专业方向的特点和模块式教学,在教法上 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指导 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将学术研究活动与课程教学 的方式、方法、方案相结合,构成同步式一体化的教学。
第五、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和精品课程,构建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创出北大新 闻传播学的教学特色。
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这是学院未来发展的 一笔宝贵资源。学院将组织出版一套由学院自己教员编写的高质量的教材,作为学院 的名片。在推出教材的同时,鼓励和组织各专业教师申报北京市、国家精品教材和精 品课程,全面提升学院在新闻传播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传播格局、媒体实践以及媒介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 介质的出现,媒介内容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新闻学与传播学面临着基 础理论到研究方法的转变和更新。同时,在国家文化、社会发展战略层面,无论是社会 转型期的公民社会建设,还是争取国际话语权,都需要新闻学与传播学提供新的理论 支持和政策建议,这都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互联 网与新媒体研究为突破口,打实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切实深入 到社会结构中去,突出中国特色、打造北大学派!历代新闻传播人的精神与信念薪火 相传,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运用新思维,努力把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建设 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