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培华学院 - 《西安培华学院报》

汉宣帝刘询与杜陵

神禾系原列之十六

作者:车宝仁    
2011-11-29     浏览(165)     (0)

西安培华学院附近有著名的少陵原,汉宣帝刘询曾在此修建陵墓。此地为杜陵原高地,地势宽敞,视野极阔,可东望白鹿原和骊山,南瞻终南山,北俯西安城区,景象万千。这里有众多历史人物墓葬,如丙吉、张安世、范明友等。今年夏天挖掘出一座大墓,考古界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在西安培华学院所在的神禾原东北侧对面,有著名的少陵原,也叫杜陵原。公元前65年,西汉宣帝刘询在此修建陵墓,因为在古杜伯国东原,叫杜陵。今由航天大道直向东即可到。此处为杜陵原高地。海拔618米,距西安市很近。比市区高出 200多米,为西安南郊制高点,地势宽敞,视野极阔。李白《 杜陵绝句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此处东望浑厚的白鹿原和秀丽的骊山,南瞻突兀高峻重峦叠嶂的终南山,北俯高楼如林的宏大的西安城区,西眺平畴如画的关中平原,真是景象万千。
    杜陵冢堆高大,像覆盖的方形巨斗,也像削弱顶端的金字塔。当地俗称大冢,高30米,高高矗立,十分壮观。其底部和顶部均为正方形。底边长175米,周长700米;顶边长50米,周长200米,气势宏伟。杜陵有内外两道墙垣,外周垣边长430米,周长1720米。四面正中有门阙遗址,北门阙居高临下,形势壮观,南面原有石碑13座,70年代破坏,现存5座石碑,最大的一碑高2.5米,是清代乾隆时期陕西(含甘肃、宁夏)巡抚毕沅所立。
    汉宣帝生下还在襁褓中,就遭遇“巫蛊之变”。汉武帝虽是有雄才大略功业赫赫的皇帝,但他宠幸方士,妄想长生不老,任用酷吏,施用刑法,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连年发动战争。使“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他晚年宠信奸臣江充。江充陷害武帝的太子刘据,在他的府院中预先埋下一个桐木雕刻的人偶,然后挖出来,说太子诅咒皇帝早死。武帝大怒。太子在母后卫子夫的支持下,杀了江充,打开武器库,将兵器发给人民。市民组织了民兵与丞相的政府军激战几天几夜。后来汉武帝从甘泉宫回到长安城的建章宫,指挥镇压,使太子失败。太子逃到了了湖﹝今河南灵宝﹞自杀。武帝赐卫皇后死,杀太子妻子史良娣,杀太子的儿子史皇孙、儿媳王夫人等,太子的孙子刘病己〔即刘询〕还在襁褓中就被收入监狱。杀死臣民数万人。这次事件被史家称为“巫蛊之变”。
    有次汉武帝听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就派人杀死狱中囚犯,监狱官吏丙吉关门阻挡,不许杀曾皇孙刘询。后来遇到大赦,刘询出狱,流落民间。据说他去了他祖母的娘家史家,据传在浐河川史家湾。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刘佛陵继位,他只当了12年皇帝就死了,辅政大臣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等立了昌邑王刘贺继位。刘贺十分荒淫,霍光等人就废了他。然后选了流落民间的刘询,认为他品德很好,就立他为帝,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在民间时,就爱在杜陵原一带游玩,当皇帝后就选杜陵原高地给他修陵。并在陵下修了杜陵邑即杜陵县城,迁徙奉薪两千石(dan,十斗为一石,即两千石谷物)的官员,财产百万以上的富户住在杜陵城。杜陵城周长15里,据说住有30万人口。
    汉宣帝在位25年,奖罚分明,任用贤才,吏治清明,与民修养,经济繁荣,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全的社会局面,被史学家称赞为“中兴”时期。
    公元前71年,匈奴大举入侵,又侵伐乌孙,乌孙求救,汉宣帝派田广明、赵充国、范明友等5位将军率兵15万出击匈奴,又派常惠出兵乌孙(在进中亚巴尔喀什湖地区)。汉朝大获全胜。公元前59年、57年、55年,匈奴王、单于等耒降。公元51年,呼韩和单于来未朝见,称臣,汉匈和好,边境安宁,使漠北高原大片地区成为汉朝范围。汉宣帝派郑吉为西域都护,使天山南北葱岭以西及巴尔喀什湖一带正式进入中国版图。
    汉宣帝能任用“贤臣良吏”,如任用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张敞等。他重视了解民情,对有善举有成绩的官员,提升赏赐。如颖川太守黄霸有政绩,升爵为关内侯,中二千石,黄金百斤。胶东相王成能慰问安抚逃难的人,流民8万人投奔他。升爵为关内侯,中二千石。汉宣帝多次下诏,告诫执法官要公平执法,对囚犯要讲人道,“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并惩治酷吏。他多次派人巡视天下,问候鳏寡孤独,观察风俗,考查吏治得失,举荐有才能有道德的人。
    汉宣帝时,凤凰、神爵(雀)、五色鸟大量出现。公元前58年,“冬十月,凤凰十一集杜陵。十二月,凤凰集上林。”公元前63年,“六月,诏曰: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色五鸟以万数飞过属县(三辅即今关中各县),翱翔而舞,欲集末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最高政府颁布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法令。这在古代,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方面是破天荒的。
    杜陵在埋葬汉宣帝王皇后。她的祖先曾参加刘邦起义,立有战功。王皇后父亲王奉光,汉宣帝在民间时与他为朋友。他有女10岁,召入宫为婕妤。许皇后死后,太子无母亲,让王婕妤抚养太子,以后立为皇后。她活了70岁死去,合葬杜陵。她的陵墓在杜陵东南575米。墓较大,仅次于杜陵,当地人称“二冢”。墓封土为覆斗形,封土高24米,底部为正方形,边长为145米,周长580米。顶部为正方形,边长45米,周长180米。
    在杜陵东南10多里的大兆镇,有许皇后陵,由于比杜陵小,古代将小叫少,叫少陵。进而将这一带的高原也叫少陵园。
    杜陵的院葬墓很多,原有160多座,现存有封土冢62座。有大将军张安世墓,有丞相丙吉墓,有中山王刘竟墓,有成都侯金安上墓,有将军范明友墓,等等。今年夏天,在杜陵原挖掘出一座大墓,考古界疑为大将军张安世墓。丙吉是汉宣帝时的贤相,墓在杜陵之南。范明友在杜陵之东,杜陵原东端,下临浐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