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以键盘输入为主的时代,书法已越来越脱离那诞生之初的环境,书法艺术在未来将走向消亡还是复兴?中国政治与社会精英的整体性离开书法领域,留下的空白被一般民众填补上,书法在二十世纪成为“大众”的艺术,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喜还是该忧?
12月10日下午,著名书法艺术名家白谦慎教授受邀到我院开展主题为“社会精英结构的变化和中国书法的变迁”讲座。白谦慎教授通过幽默睿智的演讲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白谦慎,现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中国艺术史教授、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客座教授并获得终身教席。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等中英文作品。2004年在美获古根汉研究奖金,2005年初,因《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立论的时代性和反思的深刻性”被《书法》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书法界“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问:中国书法随着中国精英层的变化慢慢变成“大众文化”,中国书法在将来的命运会如何呢?
答:目前整个的文科学习不包括书法,我在之前发表过的文章中曾指出书法已经退出艺术行业。梁启超说过:“书法的艺术,简单能独乐,对修身有好处。”现在中山市领导提倡修身运动,如果有哪一天,精英阶层对书法仍然像以前那样重视,就会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如果未来书法走向复兴,重要的推动力将来自于中产阶级尤其是掌握着众多社会资源的政治精英们。
问: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再怎么练字也不可能出现怀素、颜真卿那样的书法家了,那我们练字还有没有意义?
答:如果我们都要和怀素比的话,大家就没有必要写字了。宋代书法已经超越怀素了,宋代一直在写,明代也一直在写,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我们把写字当做修身来做时,无所谓达到大家的程度,修身的目的达到就好了。其实古代人写字,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修身。所以当我们把写书法作为修身重要目的以后,它的效果是一样的,还是有意义的。
问:我们该如何推广书法艺术?
答:有两个关键,一是政府领导要重视,以起到一个宣传的广度和落实的深度的作用;二是要多举办书法展,对青少年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问: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通才,看现在社会上的书法比赛,那些人字都写得很好,但是他们就写写字、只会写字。您觉得中国还会产生以前那样的通才吗?
答: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一批中产阶级的后代正在慢慢成长,他们由于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从小就爱好广泛,加上不太功利,我觉得他们这一批人很有希望。
问:白教授在讲座中、著作中用到的资料非常详实、丰富,请问是如何收集这些资料的?
答:收集资料时需要拥有的好奇心。书法与文字现象有很大联系,所以只要和文字有关的东西我都有兴趣。我的兴趣源自北大的一位教授,他是研究古汉语的,教说文解字、篆刻。我的篆刻是跟他学的,我的第一本《说文解字》书是他买给我的,我的这个兴趣形成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例如在2003年出版《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我在90年代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当大家还没有关注时,而我早就在关注这个问题了(碑学和民间书法,记者注),所以我觉得好奇心很重要。
问:请问现在在书法社会学的研究上还有那些空间可以挖掘?
答:我觉得没有一种学问是可以穷尽的,你问我可以有哪些角度,实际上有些我还没有想到,等我想到了我会讲。但是我想学问不可能穷尽,一定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学者来预测它。目前可以关心的,中国古代的带有仪式的书法,古人会带着礼仪性的仪式来写书法,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对文字的爱好。我在西方生活过,有非常强烈的感受,我们对文字的爱好、对文体理念比西方人更为注重。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写作,他们也有优秀的作品。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代艺术里面,都有对汉字艺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