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国新老师近照

韩国祥老师近照

韩国祥老师近照
(上接第1版)
每天扛着近30斤重的摄像机奔波于各个拍摄场景之间,忙起来不容片刻喘息,片子的编辑大部分要加班完成。这就是我校党委宣传部陈海庭老师的工作。
陈海庭在党委宣传部负责视频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具体工作包括:每周一期校园要闻的制作,各种专题片的采编,以及重大活动的全录和编辑。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个一心只为工作、不顾自己安危得失的“铁老头”。
陈海庭对摄像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次,计算机学院邀请他做专题片,以供与韩国友好院校交流之用。10分钟的片子,他足足拍了一周时间。不仅要取不同的场景,而且每个角度都要拍到。摄像机连同架子有30多斤,需要不停地搬动,他一拍就是半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种工作强度,连小伙子都吃不消,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这片子要拿到韩国去,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在陈海庭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2010年新校区本科生毕业典礼恰逢一个大雨天,原计划在户外举行的仪式只得改由各学院在室内分别举行。这给拍摄出了个大难题:各学院几乎同时举行典礼,而在只有陈海庭一个人的情况下,要拍遍6个学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陈海庭做到了,他是一路小跑完成拍摄任务的。他的敬业精神让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一位毕业生在给母校的留言中这样写道:“只见一干瘦的老教师,全身上下除了摄像机都是湿的,不时用手揩一下从头发上流下的雨水,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他工作:开机,调试,拍摄,变换角度,一气呵成,这个场景令我终生难忘,这也是工大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海庭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在电教中心工作时,他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在外出差,奔波于各个纺织厂之间,给学生们拍摄第一手的学习资料。他制作的电视片可视性强,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甚至有些老师点名由他来做电视片。在电教中心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他参与制作了100多部电视片,其中由他导演的就有四五十部。由于片子质量高、出片快、产量大,他在天津业界小有名气。他拍摄的电视片也多次荣获教育部、原纺织部的奖励。
陈海庭爱工作胜过爱自己。即使再冷的天气,他也从不穿棉衣拍摄,因为他觉得穿上厚重的棉衣行动不方便,拍摄时间久了会出汗,影响拍摄效果。摄像机是他最好的伙伴,他爱摄像机胜过爱自己。一次,拍摄消防演习,大火经过灭火处理后浓烟滚滚,别人都捂着鼻子和嘴往外跑,他扛着摄像机往里跑,呛得不停地咳嗽流眼泪,取完镜头赶紧跑出来,顾不上擦一下眼泪,而是先要查看摄像机烤坏了没有。
2004年,他突发脑栓塞住进了医院,情况稍有好转就要出院上班,急得家人直掉眼泪。家人了解他的脾气,在工大30几年,他从没因为个人原因耽误过工作。在家人、同事苦口婆心地劝说下,他勉强休了两周就上班了。由于常年超负荷的工作,他患上了内分沁紊乱的毛病,经常拉肚子,领导要他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理身体,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大家都称他是不折不扣的 “铁老头”。
明年就要退休了,陈海庭说:“培养合格接班人是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最大的心事。”拍摄、剪辑、录音、编辑,他总是有意识地指导年轻人去做。平时没有时间,他就用午休时间专门做培训,从理论到实践,一丝不苟。
杨国新:“最大的梦想是做一次真正的观众”
21点30分,艺缘活动中心,随着导演一声令下“收工”,文法学院毕业大戏《炼狱》结束了一天的排练,学生们陆续离开了艺缘活动中心,而杨国新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关闭仪器、整理道具、打扫卫生、检查电源、关好门窗,所有事情都做完已经是22点。这时,杨国新才松了一口气,绑上护膝,带上手套,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往他25公里以外的家。
从早8点工作到晚10点,每天面对高分贝的音响、炫目的灯光,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团委杨国新老师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
杨国新在校团委从事大学生艺缘活动中心的管理工作,演出时舞台灯光、音响的控制都由他来完成。他说,随着校园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他的工作也愈加繁忙了,每天预约场地的电话不断。艺缘活动中心不仅是校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承担着新生学前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培训、招聘会、联欢会等重要活动。
杨国新知道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自从2006年搬到新校区,他每天早上6点半就从家里出发,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家。坐学校班车是不可能的,由于晚上太晚,通到学校的公交车也停运了,所以,他只能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他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光电动自行车就骑坏了两个。
杨国新的敬业是出了名的。记得2010年元旦期间,刚下过一场雪,那天晚上一个学院的元旦晚会结束已是晚上10点多了,杨国新像往常一样骑上电动自行车回家,走到体育馆附近,忽然路灯都灭了,他还来不及反应,车轮一打滑,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他顿时觉得肩膀处疼痛难忍,动弹不得,经诊断肩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医生叮嘱他三个月内不得提东西,搬重物。但是没几天,学校艺术招生考试要搬运音响器材去老校区,他就象个好人似的投入了工作。
由于业务水平过硬,工作态度认真,学校运动会、新生军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模特表演、各种联欢会等重大活动都少不了不杨国新的参与。虽然对整个流程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杨国新从来都没有松懈过。他说:“搞一次活动不容易,我只能给人家添彩,不能抹黑。”比如奏国歌,虽然只有47秒,但影响重大,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从来都是光盘和录音带各准备一套。大型演出活动,他都要提前一小时把音响、灯光等调试完毕,但开场前 10分钟,他会再调试一遍。负责学生活动中心20年,他从没出过差错。
在杨国新看来,能给大家服好务,给大家带来快乐,他付出多少都值得。
记得当年在后勤当电工时,和同事一起义务给老师家属放露天电影,一次两个小时的电影,他们却要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放映当天上午骑自行车或三轮车去拿片子,单程要一个小时左右,拿回来之后要倒片子,验片子。晚上开演前先把银幕挂好、放映机调试好。放完了,第二天上午再把片子送回去。不仅耗时多,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夏天蚊子咬,冬天冻麻脚。可因为大家喜欢看,杨国新一干就是10年。
再有两年杨国新就退休了,他说:“我16岁参加工作,之后转干部、分房子、评职称,是学校培养了我,我很满足了。”说到退休后的打算,杨国新说:“其实我很喜欢看演出,但由于工作性质,每次都看不了多少,退休后最大的梦想是做一次真正的观众,看一次完整的演出。”
韩国祥:“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幸运”
“韩老师的照相技术没得说,拍一张保一张,学校标志性的老照片都是他拍的。”同事们这样评价韩国祥老师。
与照相结缘还要追溯到 1979年电教中心成立,当时酷爱摄影的韩国祥成为电教中心的老师,主要负责制作幻灯片。这项工作对照相技术的要求非常高:35毫米的反转片放大到6米以上的大屏幕上要清晰。为适应工作需要,学纺织出身的韩国祥苦练内功。他以同事为模特练习人像摄影,一有时间就出去采风拍摄各种生活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成为电教中心的技术骨干,平均一年拍摄成片一万多张,制作的幻灯片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由于摄影技术精湛,1996年,韩国祥被借调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参加中央电视台和澳大利亚合拍的人偶剧 《神奇山谷》的剧照、连环画拍摄。这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自己看剧本、拍选片,凭着过硬的基本功、超强的理解能力,韩国祥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神奇山谷》的拍摄。
学校重大活动总少不了韩国祥的身影。校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歌会、重要领导人来校视察……每逢这种时候,有30多年摄影经验的韩国祥会既兴奋又紧张,他说:“能参与这些活动,能亲手用相机记录下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很幸运的事,但又担心万一出现什么差错影响学校资料的留存。”有时,为了达到最佳拍摄效果,他要一直端着相机不停找角度,一天下来,对准镜头的眼睛闭不上。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患有严重的腱翘炎。
韩国祥被誉为学校的 “相片资料库”。从参加工作一直到现在所有他拍过的照片,他都分门别类地妥善保存着。几经变迁的学校标志性建筑、重量级领导来校视察、重要的科研成果诞生、重大事件的珍贵历史瞬间……在韩老师这里都可以找到。只要来找韩老师要资料,他都会热情接待,保证让大家满意而归。
如今,韩国祥在文法学院从事摄影实验室和计算机房的管理工作。学院里一些对摄影感兴趣的学生常慕名而来向他求教,他总是热心给予指导,宁可自己加班加点也要保证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需要。韩国祥的敬业精神得到学院师生的好评。
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不苟言笑的韩国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幸运的,我感谢学校。”韩国祥正积极筹划着退休后到全国各地去走走,用相机记录下那些最美的风景。一路走,一路拍……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坚守。而他们的珍贵,也正在于他们的坚守。就让我们循着这三位老师的足迹一路前行,在平凡中寻找不凡的亮点,不断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